【习语回响】土壤科技让饭碗端得更牢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评价评估领域总师赵松连线对话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

2022年03月08日 15:1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微信截图_20220308151500

微信截图_20220308151509

赵松:郧主任好!习近平总书记6日在联组会上指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您作为长期从事耕地保护的专家,如何看待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

郧文聚:赵委员好!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上。

关于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我觉得应当把握好几点:耕地保护必须联合日光能的利用、耕地保护必须支持“作物—家畜—土壤”循环利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资源利用、耕地保护必须是“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以及耕地退化污染防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要保护耕地质量,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前提。有关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保护等业务工作的管理标准目前仍需加强和完善。只有把全国耕地状况都调查研究清楚,才能让保护制度落地。

赵松:东北黑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东北黑土地开垦至今,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我知道您一直在做黑土地保护的研究,在您看来应该从何处入手?

郧文聚:从统计数据来看,东北黑土地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现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但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强度开发以及“重用轻养”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觉得保护东北黑土地,要以科学研究和认识作为基础,来制定和发展东北各地的有效保护模式。我国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与利用,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对保护性耕作技术20多年的研究表明,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应用于东北黑土地,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做好黑土地保护要特别重视破解两个难题:水土流失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赵松:我特别赞成土壤保护要以科学研究和认识作为基础。在我看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就是要把优势耕地资源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也唯有通过科技进步,突破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限制,才能把战略落到实处。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关注盐碱地的改造。如果能分类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将对增加国家后备耕地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盐碱地升级转型和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郧文聚: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要分类改造盐碱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增加耕地的主要潜力在于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包括东北西部、河套灌区、新疆地区和沿海滩涂区。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开垦利用盐碱地资源的科技储备是比较充分的,完全可以支撑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搞好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分类施治,区分盐土、碱土,有针对性地构建技术模式,确保可持续利用、优质高效利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盐碱地是清洁净土,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重要资源,要尽可能开垦为高价值的耕作区,服务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四个盐碱地高技术创新区,要努力打造高水平自主原创技术体系,不仅服务国内经济发展,更要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的需要。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