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亮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访谈

2022年03月09日 09:53 | 作者:江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简介 贺云翱: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文/本报记者 江 迪

■ 图/ 姜 东

近段时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历史自信。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观察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视察的报道也可以发现,和历史遗产有关的考察点,频频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行程中。

而在中国的民间,细心的人也会发现,中国人越来越用实际行动致敬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展现“四史”的内容越来越受热捧,街头穿汉服的人不时可见,三星堆考古、河南春晚频频“出圈”,“国潮”的概念广受关注……

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城市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文化遗产、公共考古4个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常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他先后主持过20多项田野考古发掘任务,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主持过300多项课题,在持续的调查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也形成了他对许多问题的独特看法。他一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积极履职,先后有多份提案和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近年来,他钟情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行走在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丝绸之路……

从地下到台前

记者:连续两年,习近平总书记都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对考古这么重视?

贺云翱:这并不偶然。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科学,他有很多关于发展现代科学的论述。这是一个大前提。考古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同时,考古学在人文学科中,是唯一的实证性科学,甚至被认为是人文学科中的自然科学,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考古学是由考古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考古学研究的时段特别长,从人类诞生一直到近代都是它的研究范畴,研究史前文明,必须依靠考古学。要讲清楚人类从哪里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问题,必须依靠考古学。

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可以看出,在他对问题的规律性思考中,就特别重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问题,因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向哪里去。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量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史学系统,基本上建构了史前史,重构了先秦史,在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及早期发展史等学术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现代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理清中华文化的源流脉络和基因构成。二是辨明中华文化的空间与体系结构。三是揭示中华民族在中华文化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智慧性。四是证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融汇性。五是让中华文化的万年持续发展具有实证性、科学性、民生性。六是考古出土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可以走出国境,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分享、交流。

记者:河南春晚、三星堆考古,这几年都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您主编的杂志叫作《大众考古》,向大众讲好考古故事,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您有哪些心得?

贺云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考古学的奥秘和分享考古学家的科学发现,越来越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世界的多样性发展路径和人类多样的文化创造,越来越需要走进科学的大千世界。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考古学家开始致力于公共考古事业,让原本神秘、深奥的考古学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我们创办《大众考古》的动力。“公共考古”要传递什么?

首先是传递考古学任一发现的“科学价值”。现代考古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方法与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活动,任何一项考古学发现都是运用这些方法与理论的成果。这些考古学内容对公众而言是必须要传递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所在。

其次是传递考古学任一发现的“历史价值”。考古学是以“实物”作为符号而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这些实物符号代表着复杂的历史运动体系中的某一重要过程与环节,包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场景,有些实物还与历史上某些重要人物或事件有所关联,包含着某些让普通人倍感兴趣的历史信息,而要向公众传递上述知识,考古学家必须对实物符号所蕴含的“历史”做出独特的解读和阐释。

第三是传递考古学任一发现的“艺术价值”。人类是按照美的法则创造文化的。考古学家通过发掘所发现的任何一种文化遗物,它们的形态、造型比例、结构、工艺技术、色彩、装饰等无不包含着审美和艺术的成分与价值。这种价值对养育现代人的鉴美、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是传递考古任一发现的“情感价值”。考古学的发现是以实物而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苍凉、破碎、残缺、沉默,它的或贫穷、或奢靡,或精微、或巍然,它的断墙残垣、只言片语或告诉我们一段已经被遗忘了的美好感情,或打开了一页曾经发生但却不为人知的世间悲剧,激发出我们的联想、回顾、叹惜、诗意、珍爱、共情、反思等的情感反应。

第五是传递考古学任一发现的“文化价值”。考古发现的遗存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是多样而复杂的,“公共考古”中应当通过对考古发现中文化价值的揭露,激活公众的文化记忆,从而延展社会成员在个体生命有限的条件下对人类文化创造的无限性获得感知、认同和自信。

记者:博物馆是展现考古发现、历史遗存的重要渠道。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到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我记得当天您恰好也在南通。您对张謇也很有研究。张謇是我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今天的文博事业有什么启发?

贺云翱: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创了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先河。张謇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西方博物馆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他关于兴办博物馆的很多论点,在当时起了很大的现实作用,到现在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张謇在开创博物馆时大声疾呼:“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后盾”,把办博物馆提到“教育救国”的高度。张謇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特殊性,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和对象众多的特殊作用,都有很多深入浅出的论述。他认为博物馆的教育最主要的是从实物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受到教育。

考察博物馆对学校的作用,我们不能脱离张謇的教育思想。张謇兴办教育与实业,以互为孳乳的关系而立。他主张实学,学以致用,尤反感学以致仕。他看重的是培养学子的抱负,开拓其胸襟与视野,增长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博物馆中。南通博物苑收藏大量外国的动植物、岩矿石标本,室外特别从荷兰引进风车、水塔展示动力学原理,科举考试内容与最新的机械模型起重机、挖掘机等一起作为教育品展示,将中国绘画与铁艺、刺绣、编织工艺同视为美术品展示。这些开放的思路对学子的影响,绝非学到某一种知识可比拟。

张謇指出:南通博物苑“当以天然、历史、美术别为三部,分别部居”。张謇所讲的博物馆是就综合性的博物馆而言,也就是把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综合为一体。同时又指出三部物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物品所包含的多方面知识。认为所有这些物品都能够“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秉微知巨,亦可见矣”。实践证明,张謇对博物馆职能的论述,非常全面和深刻,非常正确和科学,为中国新型博物馆树立了标志。

连接南北 包容全球

记者:说到历史和文博,我们不能不说大运河。全国政协一直高度重视大运河,一届届政协委员相接力,在大运河申遗、保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也多次参加与大运河相关的履职工作。在您看来,全国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直高度重视大运河?

贺云翱:早在2005年,我做江苏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调研时,就知道全国政协围绕大运河做了很多履职工作。后来我陪全国政协调研组调研,再后来,我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又参与到调研工作中。我先后提交了10份关于大运河的提案,有的提案就是和前几届的委员共同商讨后提交的。

委员们持续关注大运河,究其原因,我想首先大运河在历史上是一条经济河、政治河、文化河,历史上它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链接为一体,承载过国家统一、文明连续的千古使命。同时,它纵贯南北,连接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支撑了中国的南北互动,还连接了世界的交流。它是古代中国的国脉所在、国运所在。全国政协委员是国士,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跟大运河的文化精神非常吻合。政协委员在大运河边能够感知历史,在感知历史中间能够倾注他今天的家国情怀。

第二,大运河积累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是当代巨型的文化遗产带,天然地具备重大文化建设价值。而全国政协委员有非常好的文化底蕴,有很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大运河跟政协委员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比较切合,很自然地成为委员们发挥才学的对象。

第三,大运河沿线城乡众多,且位于我国东部先发地区。在发展中间有大量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它就像一个样板,甚至是一个试验场。在这里不仅可以认识能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好,还有产城融合、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来自方方面面,各方面的人才都能够在大运河沿线观察问题、施展才华。

大运河是较早启动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现在全国政协也在关注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几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信政协在大运河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也能够借鉴到其他几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

记者: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在您的家乡扬州,专门谈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一旦被国家主体征召,它所携带的历史灵性与文化基因就能建构出一种温和、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我们应该如何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建构中国国家形象?

贺云翱: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所拥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讲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故事。世界遗产具有广泛的全球化意义和跨国文化合作与分享的价值,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不仅其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与中国众多的世界遗产或者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项目有着内在相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宏大文化体系,内蕴着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大量鲜活素材和可开发资源。

讲好世界运河故事。中国大运河与其他国家的历史运河有着类似的功能,是世界运河概念的组成部分。全球51个国家拥有500多条运河,涉及3000多个运河城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常设于中国的扬州。我们可以通过“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好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故事,讲好中国大运河与世界其他国家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异同故事等,在求同存异中推进跨文化理解,促进国际合作。

讲好中国大运河自身的故事及其与世界如何发生关联的故事。中国大运河的开凿、使用、管理等涉及太多的人物、事件、工程技术、物产风情、文学艺术等内容;大运河在古代中国与世界联通的历程中发挥过持久的作用,创造过大量有关中外人物及文化经济交流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通过大运河本身相关的考古遗存、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非遗、交通遗产、名胜古迹等得以展现,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互联网信息、跨国文化展览、国际学术交流、友好城市互动等各种方式讲好这些故事,让中国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作用。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对大运河这一历史遗产精心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故事,以体现中国当代社会文明高度和法治水平。

记者:我注意到,您每年都会有关于新疆的提案。这在非住疆全国政协委员里实属罕见。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新疆的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贺云翱: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这些年我不断跑新疆,深入去了解她感知她,思考她对国家的意义和建设好新疆的重大价值,所以总想为她做些事!

新疆是中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孕育和留存了众多世界级的、主题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和待开发区。全疆各地丰厚的文化遗产,涵盖的时序从汉代以前延续到今天,无不在印证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经营新疆、维护国家主权的事实,这些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传承与弘扬、创新性融合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树立正确历史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具有不可代替作用,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宝贵财富。

为了更好发挥和激活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突出作用,我建议:全面实施红色遗产价值传承弘扬,开展中华经典文物资源研究与阐释工程、中华文物研学工程、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传承工程、多元遗产繁荣发展工程、多元一体考古实证工程、非遗创新发展工程等。

记者:新疆是世界上唯一的四大古文明汇集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新疆的历史文化,促进全世界的包容交融?

贺云翱:新疆从古至今都是汇聚我国外交活动热点和世界焦点的区域。新疆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与邻为善、文明互鉴的历史。向国际社会展现和传播一个真实的新疆是当前重要任务。

我认为,需要在新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引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情的中华文化标识性设施。比如,我曾以新疆丝绸之路贸易史以及是今天全国口岸最多的省份为研究背景,提出在新疆建设中国口岸博物馆的提案,借此向国际展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对外商贸文化。

中国的对外贸易史,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史鉴价值,也拥有非常多的实物印证。历朝历代虽然发生了贸易机构、制度、交通等的发展和变化,但都始终保持了文明贸易和国家统筹的特质。中国的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从秦汉至今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文明的交流,它既没有古罗马帝国的奴隶贸易,也没有近现代西方的血腥殖民掠夺贸易,更没有今天美国式的霸凌贸易。古代中国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明的精粹。同时,还实现了政治、文化、经济对周边地区的浸润,在数千年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史中,积累了众多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这些遗产反映和传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和平发展、与邻为善、文明互鉴的主流思想。“口岸”文化正是这些内容的综合。

今年,我再一次提出在新疆建设古代中国外交文化博物馆或国家丝路文化博物馆,向国内外长久、生动地展现中国深厚辉煌的外交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外交文明。这样的博物馆是将中国外交形象和外交精神具象化的场馆,是反映和传达中国自古以来和平发展、与邻为善、文明互鉴的文化窗口。

除此之外,新疆还可以建设非常多值得挖掘、展现并可以引起共鸣的主题文化场馆,如丝路交通博物馆、古代科技博物馆、中华服饰博物馆等,这些场馆都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同丝路国家之间友好往来、互利共赢的证据,并且可以传达中国自古以来和平发展、睦邻友好、文化分享、多样包容的文明特质。

这些场馆也可展现丝路沿线国家贸易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内容,可以是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平台,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新疆,甚至了解自己、展现自己的文化窗口,在这里通过文化的汇聚与交流,使得各利益方在文化的纽带中培育建立相对一致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共识。要发挥新疆的文化优势,通过在新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标识,把新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群体的共同文化、共同利益、共同诉求的世界性文化中心,以促进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编辑:刘乙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