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协商建言

紧抓发展新机遇 共创湾区大未来

2022年03月11日 11:05  |  作者: 刘圆圆 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新华社发

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新华社发

人民政协网3月11日电本报记者 刘圆圆 徐金玉

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已是其连续6年被写入报告中,大湾区建设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完善互联互通,如何共推文化繁荣,如何共筑人才高地?听听委员们的建言献策。

完善互联互通 方能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合点与对接区,是保持中国经济创新力与开放性的重要平台。委员们纷纷表示,把有形的交通互通与无形的制度对接结合起来,方能探索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背景下的大湾区互联互通之策。

“2021年,江门市政府为加强江港两地深度融合,促进跨境投资和生活便捷而推出了政务服务专区,这个服务专区最先是在澳门推出,现扩大至香港,其最核心的理念是让港澳居民‘零出关,少跑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希望大湾区其他城市也能学习江门市政府的模式,在香港设立服务专区,使得“自助服务+人工服务+远程视频”的服务模式功效得到更大发挥,方便湾区内港澳居民的工作生活。

李慧琼表示,民建联在今年两会提出不少完善大湾区互联互通政策的相关提案,包括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统,进一步扩大回乡证在内地的使用范围,放宽港人入境内地购物免税安排等。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柯岚表示,随着大湾区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构建以“大协同、一体化”为目标的应急管理体制,愈发重要和迫切。

为此,她建议粤港澳三地要建立应急物资共享与调配机制,通过立法或出台明文规定的方式,赋予应急物资和人员通关便利,在制度上确保“远水能解近渴”和“大湾区一盘棋”的应急大格局。

“同时,建议依托三地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选择合适地点共建共享大湾区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共练共训。”柯岚说。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法律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黄显辉经常往来琴澳两地,对两地体制机制如何对接十分关注。他呼吁尽快完善合作区协作立法共商机制。

“完善合作区的协作立法共商机制,是推进琴澳有关体制机制无缝衔接和联通融通的重要前提。”黄显辉建议加强两地法律研究力度和加大法治建设对外开放水准,“在粤澳法律工作者深入对接交流的基础上,组建由两地法律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和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团体,为合作区规则、制度与澳门衔接提供智力支持。”

搭建合作平台 迸发科创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科创已然成为全国两会热词。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哪些方面精准发力,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观察到,近年香港的创投资金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投资内地具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和成长期高科技企业的意愿十分强烈。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保证,然而当前内地与香港之间科技创新创业融资的管道尚未打通。”为此,蔡冠深建议开通内地与香港科创风险投资管道,降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申请门槛、在深港两地率先开展“创投通”、在大湾区先行试点“新股通”等。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也是该中心建设首次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工作之内。”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看来,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基建,且在生物医学具有领先优势,适合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研发工作。

“我国医药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车道,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研发各种新药物、新医疗产品的条件,医疗产业生态环境越来越成熟。”屠海鸣认为推动大湾区医疗科研产业链大有可为。“建议制定大湾区医疗产业发展专案,制订更多有利医疗科研产业化的统一政策和体制机制,设立河套区一站式生命健康创新知识转移平台,建立‘大湾区医疗产业管理人才库’等。”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桥投资集团主席兼总裁孙恩光同样看好大湾区医疗产业发展。“我建议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三大平台:CRO研发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资本对接孵化交易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制药企业、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硏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还可提供工艺开发及优化、新药注册、验证批生产以及商业化定制硏发生产服务,大力促进科硏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科硏成果产业化。”

塑造人文湾区 共推文化繁荣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香港获得‘中外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并将成为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间影响力的平台。要做好这一中心,香港除了要维持国际地位,如何深化与湾区其他城市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联动,同样重要。”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愿景,尤其要支持香港青年文艺人才到内地交流、创作和巡演,培养他们到内地参与竞争的决心。

霍启刚建议中央将部分文化艺术项目的审批权下放至广东省,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处理,并建立湾区主要城市的统一审批机制。

“同时,建议扩充及完善文化艺术专才的税务补贴和政策便利措施,例如调整各个湾区城市的紧缺人才目录、增加以文创为核心项目的粤港澳双创基地、提供文创项目的起动资金等,吸引香港文艺和文创人才到内地发展,以更好结合湾区城市与香港的文化与经验。”霍启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同样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应形成文艺交流机制。对于曾参与两地重点交流活动的艺团或个人,湾区主要城市应进行统一备案,为这些人员在入境等环节上提供更多便利;同样,特区政府亦应简化相关人员来港的工作签证安排和检疫程序。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表示,做好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发展也十分必要。“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非遗资源,且与现代商业已有一定结合度。建议大湾区城市可以在非遗产业化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对不同种类非遗的特点,组织专家探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化方式,制订出台非遗产业化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同时,可以成立相关鼓励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活化。“政府还应当从品牌塑造、非遗产品创新等维度,制定评定机制,对于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非遗产业化的积极性。”朱鼎健说。

共筑人才高地 激发青年活力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青年人是主角之一,该群体也成为委员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一直为青年发展鼓与呼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今年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就业前景。“疫情对香港毕业生的影响非常大,就业成为困扰香港大学生的问题。建议鼓励和支持香港高校毕业生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拓展就业空间、增长创新能力的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生机勃勃的人力资源。”

龙子明在调查中发现,香港青年考虑是否到大湾区发展,最重视的一个因素是收入水准。此前,许多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收入已经追上香港。“建设大湾区是一个长远规划,希望香港青年可以将目光放长远,与国家共同创建更美好的前景。”他说。

“在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香港绝不能缺席,未来需要大量爱国爱港,懂国情、懂政治、懂专业、有本领、有视野、有大局观的青年人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西社团总会首席会长蔡加讚说。

他认为2020年深圳发布的招录公务员公告是内地向香港进一步开放的一个信号,该公告首次面向港澳增设5个职位招募,这在港澳引起很大反响。

“建议进一步扩大招聘香港青年人才进入内地公务体制的范畴及数量,并持续化、制度化,以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蔡加讚说,同时他建议内地知名大学积极与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合作,在港举办优质的内地学位课程,吸引香港青年报考。

“内地在不少体育竞技项目、文化艺术表演项目等方面水平很高,香港乒乓球队曾表示港队能在东京奥运会取得佳绩,与到内地同国家队一起集训不无关系。希望未来能够为香港的青年代表提供更多到内地培训的机会,提升香港青年的水平。”蔡加讚说。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濠江中学副校长陈虹表示,澳门同样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加强粤澳教育深度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议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试点,发挥两地不同的教育特点及优势,进行深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如科学制定深合区基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深化新一代资讯技术在教育深度合作中的应用,加强两地师资培训力度,拓展学生交流面等。” 

编辑:李京

关键词:湾区 香港 大湾 发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