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陈静瑜:做生命的“摆渡人”

2022年03月23日 14:10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刚刚过完59岁生日,陈静瑜依然保持着几乎3天一台手术的频率。早年还有时间跑马拉松的他,近些年已没有这样的闲暇,连轴转的手术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中国肺移植第一人”近10年多次在全国两会上为尘肺病患者的“呼吸之痛”发出“肺腑之言”。

binary_middle

“从0到1”带来希望

从开始学医,到如今成为肺移植领域的权威,无锡人民医院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他见证了无数险些黯淡的生命之光重获生机,也见证了中国肺移植存活率从0%提升到90%的奇迹。

“2002年9月28日,我为肺气肿患者马年青做了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手术。到今年的9月28日,可以说是我临床肺移植20年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陈静瑜告诉记者,在从事临床肺移植工作的20年当中,由他本人主刀的肺移植约有1500多台,2021年他自己主刀肺移植手术200多台,放眼世界,未有先例,“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数量庞大的肺移植患者和爱心捐献。”

当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学成回国,陈静瑜已经39岁,组建团队,一切从零做起。那个时候,动员患者做器官移植手术绝非易事。为了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他拿出收集的资料,给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一遍遍做心理工作。

“最终,老马站了出来,他说:‘做了这个(肺移植手术),做了实验,那我就为医学出了力了。’”一句话看似是“赌一把”,却至今让陈静瑜记忆犹新,“为了老马的这份信任,我们也不能辜负他。”

术后,陈静瑜一直住在医院里,陪伴马年青闯过渗血多、出血、感染、排异等难关。在陈静瑜的鼓励下,出院后的马年青,作为中国第一名肺移植运动员连续参加了三届国内移植运动会。

靠着“从0到1”把事干成的决心和毅力,这些年,陈静瑜更注重对肺移植技术的传授,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他的理解中,肺移植并不仅仅关乎一条生命,“它是涉及两个生命的。一个供体的爱心器官捐出来了,那我至少要把爱心器官给另外一个受者,也让逝者得到生命延续,这是一个终极的目标。”

“我和尘肺彻底杠上了”

在名为“陈静瑜肺腑之言”的微博上,总能看到一些与肺相关的照片,大部分属于尘肺病三期患者,因劳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

“我是和尘肺彻底杠上了。”这句话出现在陈静瑜微博上的时候,他和团队早已为当年无奈“开胸验肺”的农民工张海超成功移植了双肺。如今,张海超有了一份司机的工作,并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救助和自己命运相似的尘肺病友。

就在张海超幸运重启“生命之门”的2013年,陈静瑜结识了专门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并应邀走访了尘肺病农民工。那年的3月11日,陈静瑜正式向人大提交《关于切实解决尘肺病患者医疗救助相关问题的建议》。

自此,从医院病房手术台,到地底煤矿深处,再到尘肺病患者家中,陈静瑜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连续9年为尘肺病人奔走呼吁,每年全国两会,都要为尘肺病农民工发声,10余条建议涉及尘肺病预防、诊断、救助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令陈静瑜感到欣慰的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我提议将尘肺病诊断与职业病鉴定分离,让普通的胸科大夫、呼吸科大夫都能诊断尘肺病,现在国家已经采纳了我的建议。”

“呼吸之痛”,陈静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今年全国两会,他再次带来《关于立法推行尘肺病责任保险的建议》,希望能在尘肺病高发的省份先行建立尘肺病责任保险制度,以减轻尘肺病患者经济负担。

“我们都知道,很多尘肺病人都是走南闯北地打工,找不到企业主,就不能诊断为职业病。但是到医院里来,医保又不能保证他正常报销的权利。”陈静瑜告诉记者,目前,职业病的保障主要依靠工伤保险,然而尘肺病患者往往因其病程长、劳动关系不确定等原因难以认定为工伤,无法享受工伤保险保障。一旦得病,往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此,陈静瑜建议,国家在职业病防治法修订中增设“存在高危粉尘作业的用人单位应为接触粉尘作业的劳动者依法缴纳尘肺病责任保险”条款。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尘肺病高发的省份先行推动建立尘肺病责任保险制度。

他认为,尘肺病责任保险可借鉴已实施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既是对工伤保险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手段。该保险仅在接触粉尘浓度高于一定水平、尘肺病危害风险较高的劳动岗位设定,并不会普遍增加企业负担。保险机构根据风险与管理水平,决定保费的缴纳标准和赔偿标准,用人单位、劳动者与保险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与监督的关系。

“如此一来,劳动者的利益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防护投入的积极性提高,还能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一举多得。”陈静瑜说。

让器官捐献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生命的乐章戛然而止时,器官捐献为生命按下了重启键,以另一种方式唱响生命之歌,传递生命之火。而做移植手术的医生,无疑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的“摆渡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静瑜作为我国肺移植手术的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两个多月,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家定点医院,了解患者病症、组织会诊、分析康复和病亡病例、安排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2020-2-29,无锡肺移植团队首例新冠肺病肺移植。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陈静瑜在2020年3月1日凌晨两点发布的微博。几个小时前,他和团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

为了做这台肺移植手术,陈静瑜作了周密的研判与准备,把无锡市人民医院的肺移植手术室,整建制地搬迁到了无锡市传染病医院,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采取了三级防护。那天,在经过改造的负压手术间,历经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双肺移植手术。

在朋友眼里,陈静瑜当时完全可以不上手术台,更不用去冒险,只需进行技术指导。但陈静瑜想的是,自己有能力、有技术,如果不去救治患者,那就是不称职。如果手术成功,更是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能向世界提供一份中国经验。

“在我国尤其是近年来,器官移植手术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术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有相当多的器官衰竭病人因此受益,但很多患者因为手术费用或器官来源不足等问题而无法完成治疗。”陈静瑜坦言,器官移植手术等费用尚未纳入大病医保,这对于许多急需做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无疑是求生路上的瓶颈。

“如果治疗肺癌的费用在全国范围内都进入医保,肺移植受者没理由不进入医保。”陈静瑜建议,将器官移植手术费用全部纳入医保,部分地区也可采取单病种限价的措施。同时,器官移植手术费用全面公开透明,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器官捐献宣传,让器官捐献、拯救他人、生命延续的理念深入人心。

陈静瑜还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开辟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如今,这条被誉为“和平年代的驼峰航线”已经正式开通,捐献器官利用率大大提升,数以千计的患者等来了生的希望。当记者提起此事,陈静瑜笑了笑说:“一直以来,我们想做的,就是成为生命的‘摆渡人’……”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陈静瑜 尘肺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