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表里”兼治惠民生

——写在2022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到来之际

2022年03月23日 16:29  |  作者:魏宇翔 李锐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今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相伴相生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一同成为这个春天里的“热词”。

  

加大超采治理力度,让“无形”之水不再被“无视”


地下水,这种“无形”的资源,因常年埋藏在地下,无法直观其储量,往往容易造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误解,进而忽视其重要性以及受破坏的程度。根据2016年的评价成果,我国有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采问题,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最为严重。

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人口众多,工农业相对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棉粮油产地。海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广阔,但水量相对并不丰沛。有限的水资源面对着大量的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需求,地表的水不够用,那就借地下的水。

但地下水同样是有限的。大量开采地下水带来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河湖萎缩等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在华北平原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痛定思痛,遏制超采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家积极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并启动实施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京津冀地区为治理重点,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系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以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切实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

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除了加强治理以外,水利部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万家寨引黄工程、引滦工程、当地水库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和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源,统筹各方来水,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加大生态补水力度。

近3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亏空得到有效回补。截至今年1月份,已累计向京津冀河湖生态补水175亿立方米,入渗回补地下水超过80亿立方米,有效回补了华北地区地下水。地下水位提升,为华北地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多管齐下维护河湖健康,让“可见”之水更“可近”


如果地下水是“里子”,那么汇聚了地表水的河湖就是“面子”。它们互为“表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016年,《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施行,推动形成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起了省级双总河长之责,30万名省、市、县、乡级河湖长年均巡查河湖700万人次,9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挺立在了守卫河湖的“最前哨”。

站在浏阳河㮾梨段岸边,湖南省长沙县㮾梨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总河长张登武熟练地打开“巡河APP”,上传巡河图片、填写巡河记录:“浏阳河整体情况较好,水质清澈,岸线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无违规捕捞现象。”与4年前相比,浏阳河㮾梨段可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的不只是浏阳河。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要带着问题巡河,绝不走过场,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后立即解决,确保巡河见实效、出成果。”甘肃省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超说。

对于处理突出问题,水利部门下大力气、动真格。在组织开展的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四乱”问题19.4万个。历史遗留河湖问题大规模减少,重大问题基本实现零新增。

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带动了乡村观光度假、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更好了,乡村产业的绿色根基更牢固了,农民兄弟的收入水平更高了,健康的水生态环境逐步转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面子”大了,“里子”也能受益。

多年来,水利部统筹外调水、当地水和再生水,加大治理区河湖生态补水力度。自2018年9月开展试点河流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以来,已累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175亿立方米。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南运河等多条河流均实现全线贯通,2021年22条(个)补水河湖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位同比平均回升2.4米。

  

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经过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多项有力举措的多年尝试后,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持续多年下降的态势得到控制,我国河湖面貌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水环境综合水平全面改善。

更为可喜的是,爱水、护水、惜水的理念已悄然深入人心。

“以前这段河道污水横流、房屋乱建、垃圾成堆,这几年通过清河,水清了、景美了。”站在笃马河龙门街道段,山东省平原县的张和磊望着两岸景观,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珍惜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已不再只是政府的一家之事,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这也是水资源管理的内生动力与最真实的“底子”。

有了“底子”,补了“里子”,护了“面子”,更多的“法子”正在保护水生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水通了,水通了。”2021年9月27日,随着天津市北辰区的屈家店枢纽开闸,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这是永定河时隔26年首次实现连山通海的全线通水。

当前,虽然河湖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矛盾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水环境、水生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奋力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河湖 地下水 超采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