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年·委员说变化

【内蒙古】杜明燕委员:大兴安岭一棵“树”的变迁

2022年03月30日 20:15 | 作者:杜明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融媒体产品——“喜迎二十大,委员说变化”,征集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57条短视频。57位全国政协委员倾力而为,通过短视频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该产品于3月4日至3月10日上线,期间用户访问量约6700万,助力值近2亿。

如今,活动已告一段落,回忆起这场活动,再次说起春风拂过的家乡,委员们依然兴致勃勃、爱心满满。

内蒙

全国政协委员 杜明燕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巍巍的大兴安,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伴随着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可以看到我的家乡呼伦贝尔一侧是苍茫的大兴安岭,一侧是郁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48个民族的224万中华儿女在这里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

山峦起伏、林海苍苍的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北起黑龙江畔,南合阴山与燕山,山脉的总体面积大约为32.72万平方公里,其中78%分布于内蒙古。绵延1200多公里的大兴安岭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极寒的环境,成为开发大兴安岭的一道难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国家计划开发大兴安岭。8万多名铁道兵和2万多林业职工,成为大兴安岭的开路先锋。一句“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无数人在残酷的自然条件下,最坚定不移的支柱与力量。铁道兵扎根大兴安岭20年,牺牲300多人,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平均每铺两公里铁路,就有一名士兵为之倒下。

当时,新中国修建铁路所需的枕木,大量产自大兴安岭。产量最高峰时,全国每十根木头中,就有三根半产自这里。可以说,新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大兴安岭,而大兴安岭地区的城镇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时的大兴安岭,正处于支援祖国建设的“砍伐树木”阶段。

时间定格在2015年4月1日,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重点国有天然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大兴安岭转型进入了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看守树木”阶段。

再看当下,内蒙古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呼伦贝尔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珍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如今,当地草原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1.7亿立方米,进入到发展碳汇产业和生态旅游的“看树”阶段。

林业碳汇是一项以森林经营保护为基础的生态产品,有利于提早实现区域“碳中和”,也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可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千米,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绿色碳库”总价值为1071.75亿元/年。2017年至今,累计销售VCS碳汇产品115万吨,总收入达1616万元。

这就是我眼中家乡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大兴安岭经过70年发展,经历了从“砍树”到“看树”再到“看树”的历史跨越,真正把“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转化为了“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扎实筑牢着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