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塑料污染治理仍需破解哪些难题?

2022年03月31日 09:26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国际·一周看天下)联合国大会:终止塑料(982855)-20220331085617

3月2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的参会代表观看一件艺术品,该艺术品展现了一个水龙头中流出的塑料瓶。新华社发

从3月初至今,有关塑料污染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3月2日闭幕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该决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这是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世界范围内最具雄心的环境行动之一。

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文章表示,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治理塑料污染也是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塑料污染治理还应破解哪些难题?

建设分拣中心助力

废塑料“应收尽收”

小到快餐用的餐盒、购物用的袋子、日用品的外包装,大到建筑物的保温层等等,塑料产品随处可见,渐渐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随之而来的塑料废弃物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数据显示,目前塑料污染主要源自我们对塑料的消费。1950年,全球每年生产塑料约为200万吨;但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48亿吨,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加控制,2024年的塑料年产量将达到7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

“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冯守华表示。

实际上,2021年我国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重要政策,从国家层面对如何建设循环经济体系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些政策首先确定了“资源回收”是实现资源闭合循环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产生废塑料约6000万吨,其中回收量约为160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率为26.7%。这也就意味着每年仍有4000多万吨的废塑料混在生活垃圾中被填埋,或焚烧。

尽管我国的废塑料回收率已居世界前列,但在委员和专家们看来,要实现废塑料“应收尽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塑料回收体系仍不健全,城市回收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特别缺少专门服务于可回收物的分拣中心。”冯守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此前也表示,分拣中心的建设是前端收集的关键一环。我国虽然有环卫系统的垃圾清运设施,但是比较缺少针对可回收物的专用收集设施和网络,这包括诸如可回收物的中转站、打包站、分拣中心等。

“建立塑料回收体系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可回收物建立商业化运行的、可盈利的回收模式。这种回收模式能够通过市场的手段,使资本流入回收体系之中,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延展回收网络,提高回收率与回收总量。”王永刚说。

冯守华建议,地方政府应增加对分拣中心等回收基础设施的用地规划。同时应结合本地实际,考虑为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的用地政策,以推动各地方分拣中心的建设。

“政府也应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设施,针对既有城市建成区用地价格高昂的现状,制定灵活的合作方案,帮助回收企业降低前端收集的运营成本,既要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又要实现高值化利用。”冯守华表示。

化学循环可将

废塑料“吃干榨尽”

还有一些物理循环无法重新利用的废塑料怎么办?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表示:用化学循环将废塑料“吃干榨尽”。

“废塑料化学循环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废旧塑料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李景虹说。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于塑料污染治理特别是塑料循环利用的重视,发达国家众多国际领先石化企业将废塑料化学循环作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据有关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化学循环处理将从目前的1%提升至13%。

但李景虹同时表示,“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

为此,李景虹建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包括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回收方式,实现与塑料废物回收端及市政垃圾处理体系的有效对接,探索建立化学循环产品中回收成分的追溯和认证体系。

同时,应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在政策上明确,其应用可以被等同于原生塑料应用领域,增强品牌商和消费者的使用信心,并从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稳定行业预期。

“还应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不同路线的先进化学循环技术以及复合材料化学循环利用技术等的开发应用。同时鼓励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其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积极介入到塑料化学循环的领域。”李景虹说。

生态设计助力

实现塑料产业链绿色发展

“解决塑料污染问题,除了需要构建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更需要实现整个塑料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李景虹说。在他看来,从源头开始的生态设计是塑料产业绿色发展核心技术问题,即塑料产品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回收及循环利用的问题。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旨在以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通过的《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也是覆盖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和处置。

“通过对发达国家塑料循环经济近几年政策法规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快并引领塑料制品生态设计,从而实现国内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更好地参与全球塑料价值链的竞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处处长满娟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作为塑料产业链上、下游终于携手,牵头成立“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于2021年初发布了《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 通则》(以下简称“双易指南”)。

“‘双易指南’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归纳了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还建立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绿色塑料制品的设计进行了全面评价,这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满娟说。

2021年11月,立白集团荣获“双易认证”优秀评级,也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双易认证”优秀评级证书的企业。

据介绍,此次获得“双易认证”的塑料软包装攻克了复合材料塑料软包装的难题,是具备可完全回收且易回收、易再生性能的单一化学结构塑料软包装,这意味着其回收后,通过物理再生可重新制作成同类包装或者其他的塑料制品。

“建议国家将塑料制品生态设计建设作为专项,纳入到目前我国塑料污染治理跨部门领导和工作体系中去。同时,加快“双易指南”等塑料生态设计规范的实施和推广,为国际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和国际公约谈判贡献中国智慧。”李景虹说。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31日   第 06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塑料污染治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