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实践

学校科学教师匮乏需要关注

2022年04月06日 10:58  |  作者:马骏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毫无疑问,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首先,课堂教学是基础。学校要从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科学小实验抓起,提高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加强科学教师师资培养与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激发兴趣是关键。学校要通过校内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科技节、科技讲座、科学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对科技的兴趣与热爱,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与平台;第三,校内外结合、家庭延伸是重点。学生生活的场域与氛围对其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要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的壁垒,做到目标一致,协同共育。

实践与探索:校馆合作,整合资源

近年来,我校在科技教育中充分利用馆校结合、院校指导等政策,依托中国科学院专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场馆、台站、科学装置等资源为学校提供科普及科技教育支撑服务。

通过“三个合作”,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的整体提升。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首批基地校,我们利用中科馆的专业师资资源为我校科学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辅导;利用中科馆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项目研究;利用中科馆场地资源在疫情前2018年、2019年举办两届“PDC国际教育大会”,汇聚芬兰等10个国家及国内25个省市教育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话国际视野下的未来教育。作为中科院实践基地校,我们签订了《“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普进校园”合作》协议,一方面选拔优秀科技特长学生,组织学生深入中科院相应学科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中科院专家指导下进行选题、实验、论文、成果性研发等活动,最终完成有创新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另一方面,请中科院专家走进校园,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指导学生开展对接真实生活的项目研究。我们和中科院动物所、古脊椎所合作,和中科院物理所合作了《校园物联网》PDC项目,和中科院基因所合作了《草莓基因的奥秘》项目。我们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基于学校现有温室实验室和一米菜园场地资源,利用农科院专业资源帮助学校形成科技特色,激发和培养更多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与热爱。

利用院士资源,以航天科技为突破培养学生科技兴趣与科学精神。作为“北斗科普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学校”,我们与机构合作在校内为学生建立:“火星调查局”实验室,聘请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大师课堂”;北斗之父、共和国功勋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学生成立了“PDC小院士工作站”,鼓励孩子们创新学习,大胆创造,热爱科学;孙家栋院士还被我校聘为“PDC未来学校”荣誉校长。孩子们通过“院士进校园”“与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问题与建议:“请进来、走出去”培养好师资

比较紧迫的问题是,目前,校内优秀科学教师匮乏。受人员编制限制,好的科学老师进不来。如何通过“馆校、院校合作”方式及课后的相关政策,对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有益补充?另外,近两年,因疫情及经费原因,校内外科技活动大幅减少,如何让疫情下成长的孩子们科技教育不缺失,损失降到最低?“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家长对孩子科技素养的重视程度等都是我们当前关切的问题。

我们建议:通过师范院校加大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馆院代培、“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做到普及与拔尖人才培养相结合;馆校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元的场地、设备、活动,让孩子参与学习、实践;同时给孩子输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大师课堂”“家庭科学实践室”等栏目,指导家庭科普教育,鼓励家庭亲子实验,搭设家庭展示平台。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科学 学生 学校 科技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