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梦中的大院

2022年04月06日 11:08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董克林

我从小在“百文”大院里长大,这里是计划经济时代百货、纺织、文化用品等商品的省级批发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大院,但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大院的主门临着大街,双扇红漆木门,端庄典雅,西扇门上还开了个出入的小门。院内,五米宽的青砖铺路,平坦整洁,一直延伸到大院南端的小食堂。几条小路分别连接着大院里的办公室、宿舍、操场、库房、东大门。房前屋后生长着很多葳蕤的大树,春季杨柳依依,秋季果实飘香。

大院的迎门墙上是伟人的画像。在迎门墙不远处有一口深深的水井。这座铁链推拉井,井壁和井口均为青砖砌制,精致美观。井口上支着齿轮“磨盘”,推动碗口粗的“磨杠”,铁链哗哗响,水就从伸进井下的铁筒里流出来,清冽甘甜。长辈说,人要懂得饮水思源。

大院里的叔叔阿姨来自省内省外,南腔北调,但相处得像一家人。虽然他们手握商品的分配权,但都秉公办事,从未有过“走后门”的事。大院有大院的院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很大影响。

在大院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我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打弹弓、弹琉璃蛋、推铁环、打苏、打“提溜”、喷水枪、跳皮筋……似乎有着玩不完的游戏。我们常在一起登高爬低,打打闹闹,有时翻墙到旁边的粮库院里爬树摘苹果,上演一场被追赶的“逃剧”。

夏天,我们往玻璃罐里装上潮湿的泥土,整平土面,捉来个头大、叫声亮、展翅宽的蛐蛐放到里面喂养。把毛毛草秆下端捋成小毛刷,一刷蛐蛐的嘴须,它就边叫边展翅。两只蛐蛐斗架时,气势汹汹、互不相让,鸣叫、展翅、撕咬,肺活量简直爆表。

大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桑树,秋天紫红的桑葚挂满树枝,十分诱人。我们爬到高高的树上去摘桑葚吃,因贪吃太多而流出鼻血。叔叔们则在桑树宽大的树荫里下棋,有一位叔叔擅长下军棋,排兵布阵出其不意,奇袭对方大本营,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常缠着他教我们调兵遣将。

大会议室是大院里最具文化元素的地方,有书籍、报刊、手风琴、脚踏琴、唱片机以及各种棋牌等。有时几个小伙伴会安静地坐在里面翻书,《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英雄人物,王进喜、雷锋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上腾空的蘑菇云、神奇的卫星等令人震撼的画面,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我们和大人一起聆听工农兵的事迹和祖国建设的成绩。那时干部常常参加义务劳动,建公园、修桥筑路、挖铁路涵洞、夏收夏种,院内植树、种菜、打扫卫生等,我们小孩也学着干活。我们种向日葵,葵花秆比人还高,边浇水边唱儿歌:“葵花葵花大磨盘,总是围着太阳转。”后来国家备战,叔叔们在大院里挖防空洞,孩子们用簸箕、提篮帮着运土。防空洞建好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深几米、拐好几个弯的洞里演习防空战。

大院里如果谁家举行婚礼,是全院最喜庆欢乐的日子。现场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屋里屋外被挤得水泄不通,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也挤在人群里,只见新郎新娘咬绳子上的一块糖果,脸羞得比红暖瓶、红脸盆还要红。

上中学时,我们几个小伙伴迷上了冲洗照片。用自己磨制的毛玻璃做成暗箱。晚上,几个小伙伴在我家三平方米的厨房里点亮红灯泡,把握好相纸曝光、显影、定影的秒长,一张张相纸便魔术般地露出“真容”,再用清水冲洗。尽管天气很热,大汗淋漓,但我们乐此不疲,科学的奥妙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大院装上了有线广播。为收听节目,连接宿舍外墙上的广播线,我们又用细铜线、磁铁、香脂盒制作了“收音机”。每个清晨,我枕边的“收音机”就响起《东方红》的乐曲。

从小在大院受到音乐的启蒙,我学了竹笛和二胡,在学校乐队担任吹奏员。有的小伙伴长大后开始了他们真正的音乐生涯。

大院也遭遇过几次危险的事。一次,我们几个在大会议室外的树下玩得正欢,猛然一抬头,看见树干上竟缠绕着一条大蛇,耀武扬威地对我们吐着信子,大家吓傻了,胆小的女生哭了起来。后来大院里的叔叔小心翼翼地用铁锹把蛇铲走了。

一天,玩耍中的我们无意中看见,倚着大会议室东墙盖的茶炉房房顶冒起了黑烟,越烧越大,我们飞奔到大院的值班室报警,值班的叔叔大声招呼人们提着一桶桶水赶来,及时扑灭了大火。事后,叔叔阿姨都纷纷夸赞:幸亏孩子们发现得早,不然,会议室就完了!作为褒奖,立功的孩子受邀参加了春节的公园游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或处于喧嚣的市井,或在宁静的乡村,我梦中大院里那坛文化泉水一直汩汩流淌,在岁月中隐隐飘香。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大院 院里 叔叔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