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成长·导航

面对“校园不公”,家长要积极倾听和引导

2022年04月13日 10:00  |  作者:张义宝 江洪玲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家有入园或上学孩子的家长,常会听到孩子向自己诉说来自校园里的委屈:“今天做游戏时,老师到最后才叫到我。”“今天上课时,明明是同桌先找我讲话的,老师却只批评我。”也有的还会直接质疑老师:“为什么老师总喜欢她而不那么喜欢我?”“为什么我也做得很好,老师却不表扬我?”。这样的抱怨和质疑,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孩子在“不公平”面前的委屈、气恼甚至怨恨。其实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不公平待遇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呢?

孩子在校园里经历的所谓“不公平”待遇主要来源于老师和孩子的同伴中。学校老师的态度和行为上的亲疏偏颇是孩子们直接感知到的,这与老师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相关联。比如: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性格的偏向或孩子的家庭经济、资源条件等会与不同教师不同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有很大关联而与孩子本身无关。而孩子的同伴“关系”也是“遭遇不公”的“重灾区”,常会有孩子在伙伴关系中体验到“被冷落”的感觉。

不论事实如何,孩子长期感受到“不公”,将会影响健康,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当孩子因为某事与同伴发生争论或争吵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问清事由而直接责备孩子,并武断地让孩子认错道歉,就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做错了,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相反亦然。

基于此,家长要及时干预。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

沟通。常沟通,架起信任的桥梁。为防御“校园不公”,我们首先提倡家长多去学校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特别是年龄尚小,刚刚入学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一方面肯定老师和学校的努力,相信学校的处理办法和做事方式;一方面和老师多多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配合老师达成教育目标。也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提到自我中心理论,它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就是说,有些孩子之所以认为老师偏心,是因为他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在他看来就是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孩子眼中的“不公平”往往和大人看到的不公平不同,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公平度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家长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孩子感受到的“不公”,积极引导,而不是让孩子将怨恨一直埋在心里。

倾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及变化做到及时捕捉和处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向家长抱怨而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时,他会长期生活在批评与被孤立的环境中,这将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因而,父母要作一名优秀的倾听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并感受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在倾听中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正确地判断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确,教会孩子正确的观念;在倾听中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出困境;在倾听中及时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让孩子知道:“当你抱怨没有鞋的时候,还有人没有脚。”让孩子明白:“你愈大,愈会发现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但你依旧要充满阳光。

鼓励。鼓励孩子将“不公平”当做一份特殊的礼物并转化为逆袭的力量,成为增强孩子耐挫力的难得机会。家长们通过适宜的方法,让孩子坚信:在面对不公时既不自怨自艾,也不怨恨敌视。努力奔跑,同样能抵达终点,看到最美的风景。让孩子不执拗于“不公平”的情绪,学着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平,让自己成为一束绚丽的花朵,在“不公平”的土壤上灿烂地开放!

(作者张义宝系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江洪玲系北京市朝阳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副教授)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孩子 家长 老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