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委员评论

开垦改造荒山荒坡地 增强南方耕地储备能力

2022年04月19日 09:11  |  作者:吴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显示,十年间我国耕地净减少1.13亿亩。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与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高度重叠,因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需要每年损失了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转变,因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耕地损失以及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加剧,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面临新形势新压力。荒山荒坡地的开垦改造对增加耕地储备、缓解耕地保护压力、保障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流失等原因,致使当前我国南方荒山荒坡地大量呈现,一部分由于地形地貌和水土资源限制处于未利用状态,另一部分由村民或村集体承包粗放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当前的农业工程技术水平条件下,经过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改造,也可变荒山荒坡地为耕地,在提高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但目前我国南方对荒山荒坡地的综合改造利用及保护体系仍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荒山荒坡地现状不清,底数不明,没有对荒山荒坡地现状进行专项调查,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主,较少考虑将其开垦为耕地,也未系统测算荒山荒坡地经济作物或优质牧草甚至粮食的生产潜力;二是荒山荒坡地的管理权责划归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国家层面未明确荒山荒坡地利用与管理措施与法律保障;三是未出台荒山荒坡地开垦改造的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工程改造路径与监管手段。因此,急需加强荒山荒坡地的开垦改造,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荒山荒坡地宜耕性的精准评价是其科学利用的前置条件。开展坡度小于25度的荒山荒坡地宜耕性精准评价,需要结合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区位、生态等立地环境条件,对荒山荒坡地对经济作物、优质牧草和粮食生产的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依据2021年出台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选取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等10项指标,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为对象,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荒山荒坡地利用潜力数据,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荒山荒坡地开垦改造的综合工程技术体系是增加后备耕地资源的核心基础。荒山荒坡地的宜耕性改造可以有效增加耕地资源的数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就需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坡的工程化治理,通过生态修复、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土壤肥力提升、适宜性种质资源、种养循环、生态友好型农药、田间水肥一体化管理、农业机械化设备等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实现生态保护约束下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并建立荒山荒坡地开垦改造示范区(县),逐步完善荒山荒坡地的工程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荒山荒坡地的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是荒山荒坡地开发利用监管的有效手段。我国荒山荒坡地长期以来存在底数不清、现状不明的利用监管问题,而信息化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借助于无人机、卫星影像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荒山荒坡地再利用信息监测网络,结合抽样现场调查,实现荒山荒坡地改造利用的数字化建模与模拟。构建荒山荒坡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将信息化监测贯穿于开发事前审批、工程化改造过程、利用效能评价等荒山荒坡地开发利用全过程全流程,实现荒山荒坡地资源的“一张图”监管体系。

荒山荒坡地的保护性开发政策与立法研究是荒山荒坡地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荒山荒坡地自然本底条件的显著差异与空间异质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差异化,基于荒山荒坡地的宜耕性评价,适宜与不适宜耕作的荒山荒坡地必然兼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如何抉择荒山荒坡地的开发利用,成为荒山荒坡地开发利用前、中、后全过程监管的关注重点,政策制定与立法研究则是行为引导与过程监管的重要需求,而对于不适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荒山荒坡,也可通过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利用荒山荒坡地资源,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功能培育,置换腾退耕作条件良好的果园、茶园、牧草种植等农用地用于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实现荒山荒坡地间接的耕地资源后备化。

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命根子在耕地。南方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荒山荒坡地的综合改造利用必将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贡献力量,也是解决南方土地资源“硬制约”的关键,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硬举措”。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荒山 荒坡 坡地 耕地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