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守望华夏 使命担当>绿色发展

董配永:以企业转型促“双碳”行动 呵护黑土地保粮食安全

2022年04月23日 21:12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分享到: 

国际在线城建频道消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亟待提高钢铁产能,使钢铁的品种质量上得到提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中,董配永投身于煤矿产业,通过艰苦创业,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董配永再一次响应时代召唤,利用企业的规模优势,率先在企业内部探索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提案建议垃圾分类,帮助试点地方建设“无废城市”;扎根黑土地,寻找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发表,对未来十五年的蓝图规划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地位,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创新循环经济模式

董配永表示,矿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是很有限的一次性资源。过度开发、过度消耗,不仅会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使企业走向不归路,更会断了我们子孙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特别少。再加上每年的一、二、三产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垃圾,只有大搞循环经济,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让有限资源无限循环,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些考虑,促使我带领企业果断地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型。

重工业生产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损耗,董配永算了这样两笔账。

以老家古冶的五家煤矿为例,他发现一家煤矿每年挖井出水约1.2-2亿吨,把水排出需1.4度电,每100米就是14度电,每口井深300米,也就要需要42度电。这些水被抽上来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被利用,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部当做废水,排入到河道,每年浪费一亿立方的淡水资源。煤矿要排水,但水泥厂和钢厂生产需要大量水(生产1吨钢,需要8吨水)。在区域不协同的情况下,个别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就会自己挖井抽水。如此一来,煤矿企业多余的水没出去,水泥厂和钢铁厂要水却只能自己挖。如果应用区域一体化型循环经济模式,把煤矿抽排的那个矿井水综合利用,应用下游企业,每年可以节约淡水十一点二亿立方。

他再以唐山海港开发区的钢厂余热循环利用为例,发现海港开发区现有天柱钢铁、华西特钢和唐山中厚板三家钢铁厂产能约1000万吨,而这1000万吨钢厂余热如果能供给下游发电厂,至少能回供50万吨钢厂生产。一般来说,钢厂需要300度以上的热水,钢厂冲刷大量得不到利用的余热又需要消耗巨量能源。而发电厂所需热力在20摄氏度左右,如果能得到钢厂供应的余热,就相当于能节省燃烧到20-300摄氏度的煤炭能源。协调前后相比,一个供暖季就有约17万吨标准煤的差别,如同直接向大气中排放45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钢厂产生的废渣也可以为水泥厂提供优质的原材料,节省巨量的石灰石开采。如果两个产业间未达成协调,水泥厂还需要大量开采原生的矿山,提取大量碳酸钙。

算清了这样两笔账,董配永毫不犹豫地在董氏集团内部推行区域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他认为,只有把一,二,三产通盘考虑,打通、拓展、延伸各产业间的循环链条,形成耦合共生的闭环式产业链,才能赋予循环经济永不枯竭的生命和动力,让新环境的真正循环起来。通过充分利用集团的规模和产业集合优势,综合利用资源,集团经过多年发展,积极探索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成功上升到了区域层面的中循环的典型案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怡表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增长动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许多年了。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呢,更多的还只是局限在企业的内部循环,远远还没有达到在区域内或者整个社会循环起来的这种状态。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还不够完善,没能真正地循环起来。目前,董氏集团的探索可以说是区域一体化的中循环的先飞之举,但集团的探索还在继续。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呢?这是董配永依旧在考虑突破的一大困境。

率先推动:垃圾(源头)分类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2015年,在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加快制定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于是,在2016年,董氏集团在(东)城区交道口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无废城市”建设。董氏集团紧随其后,在2019年实施生活垃圾四分法,并设置了垃圾分类条例。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所谓“减量化”,是在源头上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已经生成的这个废弃物通过源头的分类,把有利用价值的物质逐级分解,实现废弃量的最小化。所谓“再利用”,是对非废而弃的物质呢,修旧翻新。所谓“资源化”,就是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再生资源,使之(得到)重复使用。在许怡看来,这三个原则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把有限资源进行无限循环。

如果说垃圾分类是在源头上使废弃物“减量”,那么建立二手市场就是在“再利用”和“资源化”两方面促进资源再利用。二手市场通过种种手段,将旧货回收市场上收来的旧物作修复翻新处理,再进行市场销售。

董配永希望集体能够通过努力,在2035年前,实现建筑垃圾可利用率50%,区域建材资源利用率在95%以上,钢铁利用率达到98%,为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

默默坚守:扎根黑土地捍卫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不久前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新进展。那么如何在黑土地上耕耘有机农业?董配永通过天华农场的实验证明,在企业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加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黑土地。

董配永:以企业转型促“双碳”行动 呵护黑土地保粮食安全_fororder_image001

董氏集团董事长董配永

在董配永的心里,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护黑土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很早就认识到黑土地的珍贵价值的他,18年前就在黑龙江绥棱县建立了天华农场。农业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这么多年来,董氏集团唯有天华农场的项目每年要亏损两到三个亿,员工们并不看好这一项目。但是,在董配永看来,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不能仅仅讲求经济效益的阶段,反而是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菜篮子”更需要企业关注。

在这片被赋予深切希望的黑土地上,农民包地不收租金(当地土地一亩租金1万-1.2万),耕种全部施用农家肥,起到了涵养土地、保护生态的作用。生产的有机水稻在市场收粮价为1.7元/斤左右时,天华农场以远高于市场价的3元/斤的价格收粮,保证当地农民收入。

言传身教:朴素家国情怀培育良好家风

一袭布衣,一派爽朗的作风,所有的办公用品都是修旧如新的二手货,路上看见垃圾总在第一时间捡起……在董氏员工的眼里,这位董事长的作风极其朴实,还喜欢什么事都身先士卒,亲临一线。

做一个商人需要智慧,在经营决策上有理性思维;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则需要信念,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保有家国情怀。董配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在企业发展中贯穿“天无弃物”的经营理念,在“效益第一”的思想大浪里坚守朴实的家国情怀。

目前,董氏集团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都有分公司。在他心里,自己始终是要为祖国、为党和人民做出一点贡献的。现在,他加入中国致公党,担任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除了积极提案、参政议政,更是以多重身份为祖国发展出谋出力。在家乡唐山疫情严重之时,他紧急调运北大荒的600多万吨有机粮食支援。无论是在哪里,他都时刻记得自己对国家、社会应负的责任。

别人说,企业首先要讲效益,董配永首先讲的是良心。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信念,不仅自身无坚不摧,也会深深影响周围的人。他和夫人,还有家中的小辈,生活都十分简朴,衣着简单。他不仅杜绝攀比,还要求孩子们亲自下地,体验耕种。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董配永以自己朴素的生活作风和纯朴的家国情怀培育的良好的家风。(陈宝忠 肖利平 姚咏梅 李艳菊)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