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跨界对话:逐梦星辰大海

​ ——“航天点亮梦想”电视论坛在北京举办

2022年04月26日 10:18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25日(记者 王硕)为何人类对火星情有独钟?王亚平在浩瀚太空“出差”时对地球说了什么?“网红院长”单霁翔从事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工作,与航天事业又有何关系呢?4月24日,国家航天日,一场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的电视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连接中外航天科学家、宇航员、博物馆馆长以及科幻作家跨界对话,共同追寻人类星空文明,逐梦星辰大海。

1

航天梦想连接过去与未来

霍金曾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含义,并且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到了外层空间,人类开启了宇宙探索的大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自此踏上了通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

“可能,古人比我们更加热衷于观察宇宙,并且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来指导生产生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为我们回溯中国人“观星”的历史——

5300年前,良渚古国的先民们为了都城选址,在瑶山祭坛观测天文,修筑了规模庞大的良渚古城。西周时期的周公为了都城选址,以“天地之中”作为天文观测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日影观测,留下了土圭观测日影的方法。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观星台,组织全国性的天文观测活动,观测范围从南海直到西伯利亚,共建立了27个观测点。

2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天文观测与天文历法密不可分。

从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载和历法演算,到战国时代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再到汉代的天文历法成果,中国始终领先于世界,揭示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古代人们以星辰为参照,发明“牵星过洋”的导航技术,沿海上丝绸之路直达非洲,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中国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承载着天文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与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根脉。

今天,北京建国门内的古观象台是世界上遗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这座观象台从公元1442年到1929年,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紫禁城也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仿照天上的“紫微垣”所建。今天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证明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类为何对火星情有独钟?

古人对宇宙充满好奇,今人有了更多的手段可以触摸宇宙。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谈到,60年来,人类按照“由近及远、先无人后有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了载人绕地飞行、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陆月球,如今人类的触角已经到达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和主要类型的小天体。

近60年的飞天探索活动,人类通过对地外天体的近距离遥感探测、现场就位探测和真实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在回答“它是什么?”“它从哪儿来?将向哪儿去?”以及“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等基本问题上,获得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火星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张荣桥解释说,火星作为地球的近邻,地火最远距离4亿公里,以我们现有的航天技术,7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到达,这样的任务周期比较合适;同时,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接近,无论是机器人探测或是未来人类登陆火星,环境适应性较好。此外,火星被认为是理解地球和太阳系行星演化的重要研究目标。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火星是地球的未来或是地球的过去,是人类亟待研究并回答的重要问题。此外,人类总是在畅想寻找地外新家园,火星的引力、磁场、大气、物质成分等的深入认知成为人们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3

NASA火星项目科学家Amitabha Ghosh指出,科幻小说将火星带入大众视野。经过多年探索,人们发现火星最像地球。火星可能是地球的过去,也可能是地球的未来,他更相信火星是地球的未来。他认为,未来,商业航天领域如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可能会大大降低人类通往火星的旅程成本。

4

勇于追梦 飞向属于自己的浩瀚星空

几天前,“太空出差”6个月之久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回到了地球的怀抱。但返回地球前,她特地留下了珍贵的“天外声音”:她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5

日本女宇航员山崎直子也有同样的感受。她年少时爱观星,并受到电影、书籍影响,在目睹日本选拔出第一批宇航员时,便立下了成为宇航员的职业理想。经过11年的漫长训练,她终于在2010年成功进入太空。她回忆在太空中的感受:“我可以看到这片发亮的蓝色海洋,云彩在移动。我们人类是这些恒星和行星的兄弟姐妹,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6

她鼓励年轻一代特别是年轻女性:不要被当下看到的东西限制住,有很多超出想象的可能性,“在海洋中,如果你只是近距离地看,海浪会让你陶醉。然而,如果望向遥远的地平线,你永远不会忘记你要去的地方”。长期追求一项事业是具有挑战性的,坚持梦想,梦想会赐予你力量。

用科幻为人类文明的宇宙回响做注脚

“要进入那巨大的黑暗,发现那些虚无缥缈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什么,往往需要创造一大笔财富、想象力和幻想,科幻小说叙事的自由让我们可以想象世界”,在中外科幻创作者对谈环节,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太空探索伦理,空间应该被视为人类共同的利益,是造福人类的存在。此外,只有我们探索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们才能成功地探索太空。

中国年轻科幻电影导演章笛莎回忆科技文明的进步如何让科幻小说中的场景逐渐实现。他认为,正是因为科幻与现实交相呼应的关系,才奠定了那些经典作品的不朽地位。他将带着东方文明,用电影承载梦想,用想象力唤醒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用故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勇气和力量,用科幻,为人类文明的宇宙回响,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刘慈欣先生在《三体》中说,地球生命是宇宙中偶然中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但“蚂蚁”却有探索浩瀚星空的磅礴力量,这是人类对时间和永恒的觉察,是挣脱地心引力、突破现实的勇气,也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心境智慧。地球来客与人类文明将会继续在宇宙中回响,穿越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科技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不断促进着人类的发展进程。

据悉,此次电视论坛由CGTN智库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共同主办,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联合主办,于国家航天日面向全球直播推出。

编辑:马嘉悦

关键词:人类 火星 地球 宇宙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