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要闻

​端牢“中国饭碗”之农人篇④ | 要让种地能够真正带来尊严和幸福

2022年05月10日 15:16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10日电记者 王慧峰连年丰收,大国粮仓是否高枕无忧?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就业,“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日趋严重,农村2亿多承包农户就业和经营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句句箴言,字字深重。

如何解决好种地人的问题,培育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社会)(1)假期春耕忙(1064267)-20220510143109

5月3日,农民驾驶农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大西窑村的田地里犁地。 “五一”假期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的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民抢抓农时进行春耕。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与土地息息相关,才会尽心尽力

暮春时节农耕忙。

“现在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我们农民嘛,没有什么假期不假期的。”又是一个在劳动中度过的“五一”假期,电话那边的沈忠良刚刚脱下防护服,换了胶鞋准备上地里看看。特殊时期,他作为村里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每天一早都要先变身“大白”到各处巡查服务。

59岁的沈忠良是上海松江区叶榭镇金家村的一个家庭农场主,从18岁回村担任农机手,40多年来从未离开过眼前这片土地。

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更停不下农民的忙碌。上个月完成了土地翻耕,经过灌水融田、育秧等过程,100多亩的早稻已经播种完成。种下去的就是闻名沪上的松江大米“松香梗1号”。“经过四个多月的生长,9月下旬,大家就能吃到好吃又软糯的松江大米了。”沈忠良放眼远眺,地里两台拖拉机正在穿梭耕地,轰鸣声中播下的种子孕育着希望,让人心安。

黄浦江上游,两岸水源涵养林地万亩,良田万顷。这平坦肥沃的土壤叫水稻土,是上海历史上著名的松、金、青优质稻区,也是中国现代家庭农场的发源地。现在,松江农业就是由近900个沈忠良这样的家庭农场支撑着。

但作为土地肥沃、饭稻羹鱼的“鱼米之乡”,松江也曾经历过农业黯淡的岁月。

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一度变成兼业。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兼种着三五亩田。“家家都有地,户户小而全”,但农业生产力却大大倒退,许多耕地因无人管护渐渐撂荒。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在乎土地里那微不足道的收入,有的村民干脆把地租给外地人种,“外面来包地的人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化肥飘飘、农药浇浇,很多土地都板结了。”沈忠良说。

“看到大片大片的荒地,我心疼呐。”20年前,实在看不下去的沈忠良开着自家的拖拉机,用了几天时间铲除了荒地上没过小腿肚的野草。犁了地、松了土,荒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就这样,自家的七八亩地再加上别人家的荒地,沈忠良一共种了30亩地。到2005年,这个数字扩大为80亩。

彼时,松江提出土地要向种田能手集中,要让愿意搞农业的人出来搞农业。松江区农委也开始尝试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旨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2007年,已种植146亩耕地的沈忠良,正式从农机手“转行”,顺理成章地成了松江区首批家庭农场经营者。

“我们希望把家庭农场经营权交给那些有丰富技能和务农经验、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本地农民,把那些追逐高补贴、不勤于耕种、不善待土地的人拒于门外。”已经退休的松江农委原主任封坚强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这样总结。

沈忠良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家庭农场的模式确实好,以前外来户不规范种植、掠夺性生产的情况没有了,保护了基本农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013年,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生产效益直接关系到农户收入,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了,都想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种足种好。”十来年发展下来,沈忠良的家庭农场规模也慢慢扩大到现在的372亩。

种地需要用农机,但不是每个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都有实力购买。看到了其中的巨大需求,沈忠良联合其他几个农场经营者共同组成了“农机小分队”,实行“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机农结合服务模式,给周边村镇的农户服务。随后,叶榭镇金家村和团结村的几十户家庭农场经营者,成立了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沈忠良被推选为负责人。农机得到最大化运用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水稻亩产比全区平均产量提高4.4%,全年种植净收入12.4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3.1万元,家庭年总净收入15.5万元……十年前,沈忠良的这份成绩单让他很自豪,“一点也不比外出打工差”。而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人大代表等荣誉和头衔更是让他意气风发,“能做一个很体面的农民”。

这些年来,家庭农场得到全面推广,经营方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型经营主体。“只有让农民种自己的地、打自己的粮,才会尽心尽力。”这是沈忠良作为一个家庭农场主多年来的心得。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