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公益助推乡村振兴——

来自“天才妈妈”们的指尖力量

2022年05月10日 16:03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以搭建“梦想工坊”为核心,至今累计帮扶6500余名低收入手工艺女性居家就业改善生活状况,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闪耀“她”力量。

5月8日恰逢母亲节,在“天才妈妈”的指缝间,也流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期的爱心故事,将从3位生活在贵州群山之中的“天才妈妈”说起。——编者

惠水县枫香染梦想工坊带头人冉光津

惠水县枫香染梦想工坊带头人冉光津


红绣成就心中的山海

“她手里的针,左穿了几下、右穿了几下,花蝴蝶就在那里安了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古朴的吊脚楼外,11岁的小雨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偷瞄着屋内,她想知道妈妈使用的是什么魔法,能让一朵朵花在指尖的缝隙间悄然绽放。

小雨的妈妈杨丽,是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带头人。她靠自己慢慢摸索,从收集植物颜料、泡靛青水,到染布、晒布、锤布、刺绣……10岁那年,第一次绣出了人生中第一张绣片。“最基础的传统图案,尽管看着没那么整洁,但我觉得比吃到最甜的糖还高兴。”杨丽说。

从此,绣片艳丽的红、远山青翠的绿,成了杨丽儿时记忆中最浓重的色彩。当别人还在憧憬未来时,她更是凭借对苗族红绣孤注一掷的执着与热爱,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2006年,红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一年,政府牵头的“多彩贵州”宣传项目启动;也是那一年,年仅14岁的杨丽,做了一件让寨子里的人觉得相当大胆的事儿:独自到县城参加刺绣比赛。

铺开一张染布,对折几下,手拿针线和一把小剪刀仔细斟酌,用绣花针点数纱线,思考后着手绣花……怀着忐忑与兴奋的心情,杨丽在选拔赛现场展示了她的红绣技艺。绣针下,生活中常见的河流、飞鸟、梅花、蝴蝶等图案活灵活现。

当年参赛的绣娘中,杨丽年龄最小,却凭借一条工整秀丽的红绣腰带,荣获三等奖,收到了“第一桶金”100元。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从小热爱的传统技艺,或许能成为未来谋生的手段。

发自内心的热爱,给杨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绣品了解剑河民族民间文化,让她对这份“指尖事业”愈发有信心。

2014年,获评剑河县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苗族服饰》州级创承人之后,杨丽与7名民间手艺人携手组建剑河县手工产业协会,创办了剑河红绣刺绣厂,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学习、传承红绣文化,同时也能帮助她们增加收入。

从织布、采叶、泡靛青水、浸染、晒布、锤布、蒸布、设计、刺绣等整个工艺流程,杨丽手把手地教,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吸纳固定就业妇女130多人。

“今年,梦想工坊也建起来了,得到了更多支持与帮助。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杨丽说,从小看着老一辈的人做刺绣、收老绣片坐火车到外地销售。如今,红绣技艺得到很好地继承与保护,她和绣娘们一起,靠着祖辈传承的指尖技艺过上了家门口就业的幸福生活。

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带头人杨丽(左)

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带头人杨丽(左)

“枫香冉”圆了“枫香梦”

作为蜡染的“孪生姐妹”,枫香染又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距今200多年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一个“少”字:无文字记载,习艺的人少,只在黔南州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里流传。

1989年出生的惠水县枫香染梦想工坊带头人冉光津,用自己的坚定与才华,染就了一个“枫香梦”。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长顺、都匀、平塘等地的布依族、苗族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其中,惠水县的枫香染手工技艺保存完好。这让冉光津感到振奋,惠水正是她生长的地方。

“我有美术基础,更对家乡的文化传承有一种使命感,心一横,辞职创业了。”冉光津说,相较于蜡染的声名远扬,知晓枫香染的人寥寥无几。在学习枫香染技艺的过程中,她十分遗憾地发现,老一辈传承人在逐渐消逝,新一辈的力量还难以跟上。

当“枫香染”遇上“枫香冉”,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2017年,冉光津创立贵州津致雅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究、传承、开发枫香染这门民间手艺。想法很简单:专心做枫香染,让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

枫香染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是枫香油,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熬制而成。用枫香油在土布上描绘图案,再浸入染缸后取出,经水煮脱脂,形成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

创业之初,冉光津发现市场上几乎无人出售枫香油,其熬制又十分复杂。为此,她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学习枫香油的采摘、熬制、配比,经过一次次试验,终于熬制成功。

原材料有了,美术功底深厚的她,带着设计团队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带有枫香染文化的100余种产品,同时通过参加各种手工技能比赛来推广枫香染,慢慢打开销路。

事实证明,冉光津的路子走对了。在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兼具传统与时尚元素的枫香染产品深受青睐,销售额达10多万元,还接到了很多意向合作订单。

冉光津通过“实践基地+龙头企业+专业村+妇女(家庭户)”的运营模式开展免费培训,倾心传授枫香染制作技艺,4年来陆续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累计培训上千余人。

与此同时,她开始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常常到中小学校讲授枫香染相关知识,至今累计培训约600名学生,从小培养孩子们保护和传承枫香染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传承的种子。

“我相信,枫香染的魅力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或多或少产生影响,能培养出一个传承人也是一种成功。”在冉光津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榕江县侗布梦想工坊带头人杨成兰

榕江县侗布梦想工坊带头人杨成兰

侗寨端起“布饭碗”

丰登侗寨坐落在一个山谷里,四周青山连绵,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穿寨而过。这里的侗族人家,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染。

过往一直在外务工的祝姐,如今不仅有了稳定的工资,也能相伴孩子左右。

说起带着自己实现梦想的榕江县侗布梦想工坊带头人杨成兰,祝姐一脸敬佩:“她是侗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如今更带领寨子走上了致富路。”

2016年春暖花开时,杨成兰辞职回到家乡,重拾沉寂已久的侗族织布染布手艺,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土布穿在身上,有温度、有温情,有植物的香味。我穿这种衣服长大,它们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没有地方当生产作坊,就用废弃的猪圈搭个棚子;没有足够量的织布机,就翻山越岭这村那村地找;会手艺的妇女们半信半疑,杨成兰就自己上,从纺线、浆线、排线,到上机织布、染布……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各个环节和技巧,琢磨其中繁琐的工艺。

3月种棉,8月摘花。摘下棉花后,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把纱线织成土布。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每一道都遵循着侗族人传承千年的古法织布步骤。

杨成兰制作的侗布,除了传统的蓝靛草,还加入了柿子皮、密蒙花、枫叶、杨梅树叶、朱砂根块等原料,植物染的触感柔软光滑,经过数次浸泡后,色彩层次感更加丰富,并带有植物独有的清香。

“土布的价格,每米最高400元、最低20元。”杨成兰说,为了多点销路,她开了网店,将手工制作的侗布成品照片传到网上展示。同时她还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新的植物染料、新颖的织法,设计制作具有现代元素的鞋、包、服装等,“我们的产品还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眼看订单不断增多,杨成兰开始挨家挨户地找“织娘”,集结村子里手艺娴熟、技术过硬的妇女,订单分到她们家中,自己负责回收和销售,让她们在看护孩子、照顾老人的同时就能通过织布创收。

“振兴起来,乡村才会更有活力。大山里的妇女做着她们擅长的织染,还能赚钱,对她们自己和家庭,都是好的事情。”杨成兰告诉记者,如今的榕江侗布梦想工坊集织布、染布、晒布、展示、旅游体验、教学实践等于一体,带动了当地300多名妇女一起从事织布染布,平均每人每月实现增收1500余元,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创业4年,杨成兰最大的幸福就是到村民家中收侗布的时候,把钱放在她们手里,看到一张张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枫香 杨丽 梦想 红绣 传承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