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者正青春>照片里的青春

照片里的青春 | 李学梅委员:“非常”记忆

2022年05月22日 15:16 | 作者:李学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开栏的话

激扬青春梦,奋进新时代;不负青年志,赤心报国家。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委员用照片记录下了奋斗征程中的难忘瞬间,那是青春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印记。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照片里的青春》专栏,采访政协委员或约请政协委员撰文、拍摄视频,通过老照片回忆青春故事,重温奋斗经历,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这是一张特殊的工作照,摄于19年前的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区。我珍藏至今,是因为照片背后有一段“非常”记忆。

微信图片_20220522151255

2003年春天,非典突袭北京。一夜之间,人来人往的北京大街变得冷冷清清,地铁车厢里空空荡荡,中小学停课,超市里的醋和药店里的板蓝根被抢购一空,人们谈“非”色变。

那时的我是北京日报跑卫生口线的记者,也是北京最早参与疫情报道的记者之一。我每天忙得脚不点地,奔波在市委市政府、市疾控中心和全市十几家定点医院之间,把最新信息和防护知识报道出去,用文字传递信心和感动,消除恐慌。

5月初,我申请进入北京地坛医院的隔离区。那时的北京地坛医院还位于地坛公园的北边,专门收治全市的重症非典病人。在重症监护室外,护士长再次跟我确认:“里面全是气管切开的病人,传染性极强,很危险,你确定要进去?”

“来都来了,当然要进去!记者,只有到了现场,写出的报道才真实可信。”

于是,护士长给我戴上两个24层纱的超厚口罩,穿上两层防护服,又让我穿戴上好几层手套、鞋套,最后又在眼镜外给我扣了一个宽大的护目镜……我被包得像个“粽子”,根本喘不上气来,只能像鱼一样张着嘴呼吸,护目镜上很快就全是哈气。

在病房里,我距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我看到了他们在生死线上的挣扎,看到了小护士细心地为昏迷的病人拍背、翻身、清洗口腔、更换氧气瓶,也看到了医生无奈的背影……很多细节,后来被我写进了通讯报道中。

我也在重症病房外留下了那段非常时期唯一的一张工作照,是用我带进隔离区的一台数码相机拍摄的。那是比较早期的一种数码相机,像素不高,时不常还会闹点儿小毛病。在我身后的病房里,便躺着一位非典重症患者。面对镜头,我下意识地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因为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那段非常时期,全国许多新闻记者和医务工作者一样,第一时间“逆行”,站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安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大局。

那时的我们完全想不到,事隔17年,一场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会突如其来地大流行。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我们打得艰苦卓绝,时至今日,我们与病毒的较量仍然处于胶着状态。此时此刻,我的许多同行仍然冲在抗疫一线。

19年间,互联网改变了许多人获取新闻的渠道,媒体的融合改革成效也在一次次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主流媒体在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丰富性、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媒体与政府的协同互动等方面,较19年前均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新闻人的初心和肩上的那份责任从未改变。面对疫情,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记录者,那一篇篇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新闻作品,凝聚起的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我要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新闻同行致敬!(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约稿人吕婉莹)

微信图片_20220522151300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