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发挥“生态工程”的积极作用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之五问五答

2022年05月26日 11:02  |  作者:周成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5月16日,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项长江流域重大生态工程、水利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需要解决的水资源、水质以及工程建设后会对江豚洄游、候鸟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水生态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有诸多讨论。

本报今日刊发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五问五答,希望在发扬民主、深入协商的前提下增进各方互相了解、普及科学认知、广泛凝聚共识,以期为各方表达意见看法提供平台,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和决策实施。

近来一段时间,社会上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存在一些讨论,地方也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坚持发挥“生态工程”的积极作用,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放在整个长江水系大格局中考虑。本文就社会关切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梳理,围绕社会关心的一些专业技术问题,向江西省原副省长、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名誉校长胡振鹏教授进行了咨询,旨在进行科普答疑。

问题一:鄱阳湖会变成一湖死水吗?

鄱阳湖是国内为数不多还保留自然水文节律的通江大湖,近期伴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公示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和争议。有人发出质疑,巢湖、太湖早就变成了一个个装满水的池塘失去了活力,任何的生态扰动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今的鄱阳湖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答:众所周知,鄱阳湖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以长江流域9%的面积提供了其16.7%的水量,是一个流动水体浅水湖泊。从过去的观测发现,2003年以后枯水期湖水位持续低枯,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湖区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那么该如何更好保护其生态和农业灌溉用水呢?目前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采取建闸的方式,目的是适当抬高一点水位,以满足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流域来水仍然通过闸门下泄到长江,9月初的蓄水也逐步下泄到长江,4至8月仍然保持江湖连通。

实际上,枯水期闸门的作用无非是抬高了东西水道和入江水道的水位,本质上不会改变鄱阳湖“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特征。显然,建闸之后鄱阳湖不会如某些传言说的变成一个“死水库”。整个湖区水体仍然是可流动的,而水流在湖盆中的滞留时间,除9、10月增加几天,其余时段基本没有改变,这些特征与巢湖、太湖完全不同。所以,建闸以后鄱阳湖不会成为一湖死水。

问题二:江豚会因此走向绝路吗?

随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推动,有人担心会影响鄱阳湖种群与长江干流种群的基因交流,再以这种假设为前提,并延伸认为种群的隔离势必带来基因多样性的退化,得出“鄱阳湖建闸后给江豚生存环境带来致命性影响”的结论。那么,江豚会真的走向灭绝的边缘吗?

答:要指出一点,江豚没有生殖洄游习性,不存在由于繁殖需求而进行迁移的行为,江豚在鄱阳湖与长江干流之间存在的迁移行为主要受捕食需求和空间需求驱动。有关研究表明,江豚在封闭的迁地保护区内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毫无疑问,外界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阻断鄱阳湖江豚与长江江豚联系的这一担忧是缺乏依据的,基于错误假设前提的推导结论很难经得起推敲。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陆续出现江豚在赣江南昌段的新闻,而这些江豚来到这里必须通过1998年建成的昌邑大桥,该桥最宽桥墩间距60米。此前还有江豚通过最大桥墩净宽56米的赣江铁路桥,进入赣江八一桥水域;以及通过最大桥墩净宽43米的信江黄金埠大桥,进入信江贵溪段水域的官方报道。因此,江豚完全可以通过60米的大孔闸实现江湖交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工程,完全可以维持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问题三:越冬水鸟觅食和栖息地将受威胁吗?

鄱阳湖是东亚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多、数量大,12月至次年1月越冬数量达到峰值,不同种类的水鸟其食性和觅食环境各不相同,而鄱阳湖广袤的湿地为各类越冬水鸟提供了适宜的越冬条件。因此有人担心枢纽改变水位会导致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减,影响越冬水鸟觅食会致使许多水鸟逃离此地,但结果真是如此吗?

答:先来说大背景——近年来秋季鄱阳湖快速退水,大面积的湿地同步迅速出露,原有的浅水水域、泥滩地演变为草洲,沉水植被衰退,生境多样性越来越低,导致湖区内越冬鸟类的结构发生变化,以草洲为栖息生境的雁类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以沉水植物为主要食物的白鹤等水鸟则向周边人工湿地转移。对于越冬水鸟来说,说明鄱阳湖“缺水”了,反而影响了一些候鸟的觅食和栖息。

也会有人发出疑问,近年来相关报道里鄱阳湖越冬候鸟的数量不是在不断上升吗?以2020至2021年为例,白额雁数量上升118.44%;而鸭类、鹤类、鸻鹬类等依赖浅水生活的鸟类比例在下降,灰鹤数量下降61.07%、苍鹭数量下降35.28%、白头鹤数量下降22.18%。尽管冬候鸟总数量上升了,但鸟类组成结构在变化。可以见得,鄱阳湖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冬候鸟越冬地其功能已受到损害,应引起重视。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能减缓秋季水位下降的速率,促进植被有序地梯度发育生长,保障了沉水植物完成生活史,提升了作为越冬水鸟栖息地的洲滩湿地的利用效率,维持了各类水鸟生态环境的适宜结构,保障了生物的多样性。

问题四:去年“不缺水”现在需要建水利枢纽吗?

2021年9、10月鄱阳湖水位在11至15米之间,直到11月3日水位为9.79米方才进入枯水期,这与2003到2020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时间相比,推迟了大约一个月。因此有网友质疑,去年鄱阳湖9、10月“不缺水”,我们有必要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吗?

答:2021年的情况特殊之处在于受上游来水影响大。长江上游正好在三峡开始蓄水的9月中旬发生洪水,9月30日水库已经蓄水到170米以上,还有24000立方米/秒流量下泄,10月慢慢蓄水至175米,下泄流量在14000到20000立方米/秒。上游来水多,加之长江干流流量大、水位高,9月汉口流量40000立方米/秒以上,10月上中旬流量为26000—40000立方米/秒,这便对鄱阳湖产生顶托效应,所以9和10月中上旬鄱阳湖水位比往年高得多。

但如果把这种特殊情况当成鄱阳湖的“常态”进而去批评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无必要,那显然是偷换了概念。这里应当指明水文现象是随机事件,历史上也出现过枯水期很早出现、持续时间长的情况,比如2006年8月22日星子站水位9.84米,10米以下水位持续到2007年5月1日,长达251天。所以,我们不能把特殊个例作为常态评价,否则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脱离实际情况。

通过1953—2002年、2003—2021年星子站水位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从随机现象的平均值抓住变化趋势,更好作出判断。显然,就多年平均水位而言,2003年以后与2003年以前相比,10米水位出现日期提前29天,枯水期比2003年以前延长了46天;8米极端枯水位提前11天出现、延长19天。毫无疑问,如今的鄱阳湖“缺水”是常态,因而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就有很大意义了。

问题五:长江江豚真的无法经过枢纽工程吗?

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是否会导致江豚的灭绝,在此前回答里已经解释过,即使鄱阳湖与长江隔绝,长江江豚也可以在鄱阳湖生存繁衍。因为该水利枢纽工程会修建4孔60米宽的大孔闸,便于长江江豚进出鄱阳湖,避免近亲繁殖、种群退化。但是有人认为,60米水闸全打开,过水能力强,水流可能达到每秒6米以上,江豚不可能顺利钻过去,结果真是如此吗?

答:首先对这种担忧予以纠正,整体来说并不符合鄱阳湖的事实情况。要再次强调的是,长江江豚不是季节性洄游动物,每年4至8月鄱阳湖工程闸门全开,利用60米闸门让长江江豚进出鄱阳湖,这其实是可行的。因为闸门全开、江湖连通,闸门上下游水位落差很小,流速与天然状态差不多。其实鄱阳湖水利枢纽就相当于一座桥梁的意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出现过江豚穿越单孔跨度43米以上桥梁到达赣江、信江下游河道。

此外,确保长江江豚顺利进出鄱阳湖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还有备选方案。如图所示,在水利枢纽一侧的屏峰山,有一个湖汊,利用这个湖汊,开挖一条底宽120米的河道,4至8月最低水位时河道水深超过3米,上部利用湖汊地形地貌,成为仿河流生态鱼道。鱼道进口用平卧式闸门控制,4至8月水利枢纽闸门全开时,仿河流生态鱼道的节制闸平卧在河底;9月水利枢纽蓄水时,节制闸直立挡水。这样,长江江豚和鱼类完全可以无障碍经过枢纽工程。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江西省“五型”政府建设监督员)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鄱阳湖 江豚 水利枢纽 工程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