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者正青春>照片里的青春

照片里的青春 | 与大气“纠缠”20余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2年05月30日 09:50 | 作者:张兴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开栏的话

激扬青春梦,奋进新时代;不负青年志,赤心报国家。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委员用照片记录下了奋斗征程中的难忘瞬间,那是青春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印记。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照片里的青春》专栏,采访政协委员或约请政协委员撰文、拍摄视频,通过老照片回忆青春故事,重温奋斗经历,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我的青春时代,与大气“纠缠”不断,而这段渊源,还得从北京的沙尘暴谈起。

20多年前,北京沙尘暴较为严重,我就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除了让大家维持生命的氧气外,究竟还有哪些神秘的存在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不停在脑海里打转的问号,让我萌发了对大气化学的兴趣。

2001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后师从旅美归国教授庄国顺,在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开展了五年的大气化学研究硕博连读,在国内较早开始从事大气中的化学成分(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监测研究。当时,我国对大气的监测站点非常少,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基本都是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进口仪器,而彼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工业化发展过程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在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技术方面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正在着手开展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27

△2003年4月20日张兴赢博士期间在南海科学考察船上开展海洋大气颗粒物采样。

当时我们使用的监测颗粒物的仪器,采用了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采样器——一个很笨重的电机和采样头。为了采集不同的颗粒物,我们需要手动更换不同的采样头来分别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整个实验室只有一台导师从美国带回来的九级分层的采样器,颗粒物采样用的滤膜也基本上是从美国买回来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包括我们课题组在内的国内少数几个研究组已经未雨绸缪地开展了大气污染监测基础研究。

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加入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着手开展前沿的卫星遥感探测大气成分的研究工作。

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全球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和大气臭氧含量的监测,开创了我国卫星大气成分监测的里程碑,并且利用这颗卫星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服务,因此被科研人员称之为“奥运星”,当时我还利用这颗卫星的气溶胶观测结果主笔撰写了关于北京大气污染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气象局报送国务院。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30

△2012年11月,张兴赢在北京大学谢义炳气象青年科技奖颁奖会上作关于卫星大气成分遥感挑战的报告。

2009年,日本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由于前期的积累,我成功申请成为该卫星的数据应用和验证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学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在国内较早开展卫星对大气二氧化碳遥感探测研究,并且在2011年参与推动了科技部在863重大专项中立项研制中国首颗碳卫星。

2010年后中国气象局又先后发射了风云三号B星、C星和D星,进一步优化卫星对气溶胶和臭氧的探测仪器精度。我还清晰地记得,2013年1月,当我国中东部出现雾霾围城现象时,政府和百姓都十分关注大气污染情况,当时我们研究团队“站”了出来,成功实现了对雾霾分布面积、污染程度的定量监测,当我们拿出第一张卫星的雾霾监测图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33

△2013年1月风云气象卫星第一张雾霾监测图。

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第一颗星,实现了我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上对大气气溶胶颗粒物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同年,我国第一颗碳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了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拥有专门碳卫星的国家。作为中国碳卫星应用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我带领团队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卫星大气二氧化碳地面验证观测网,实现了自主卫星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高精度定量探测。2017年,我国风云三号D星上搭载了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科学试验仪器,早在2009年载荷设计之初,我提出了不同于日本温室气体卫星的设计,增加了对重要含碳气体一氧化碳的探测通道,后来被国际同行证明这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在日本发射的第二颗全球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也采用了这样的设计。2018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中的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上搭载了四个大气成分探测载荷,都是由中国气象局作为用户提出的科学需求和仪器设计指标,这颗卫星上搭载了一个不同于日本和美国的全新观测体制的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旨在探索不同的技术手段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探测的有效性,同时这颗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具备全球大气主要污染气体探测能力的卫星,我带领团队利用这颗卫星监测评估了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产对大气污染排放的影响,对政府科学认识大气污染排放规律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36

△2017年10月25日张兴赢在美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全会上向全球介绍中国碳卫星。

2018年4月在高分五号发射前夕,我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卫星发射加注前的评审会,面对十年攻关成果即将上天,难掩激动心情,还现场即兴留诗一首“十年磨砺挥手间,气象万千志蓝天,攻坚克难凌云志,高五天眼拨云烟”。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38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41

△2018年4月20日,张兴赢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与高分五号卫星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作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师,推动了我国在2017年立项研制全球第一颗具备大气二氧化碳主动激光雷达探测能力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今年4月成功发射,这项前沿的技术将对大气二氧化碳的高精度探测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我带领团队经过十年的攻坚克难,从推动立项、参与研制,到成功发射,面对世界无人区,自力更生,协同创新,正在领跑全球的科技前沿,为国家的双碳政策实施和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的科技力量。2022年5月,我受邀作为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在会上向国际同行报告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引起全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气象组织专门给中国写来贺信。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44

△2022年4月16日,张兴赢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基地现场。

与大气“打交道”的这20余年,也是我“固执”地在追逐自己梦想的一段旅程。我刚参加工作时,大气环境的研究是十分冷门的领域,在对人生和职业的选择迷茫时期,一位年长的同事曾经说过一句话:“年轻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等若干年后当你看到曾经付出的心血得到实现的那一瞬间,你会觉得之前所有经历的苦难都是值得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没办法交换的。”

2018年,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我带着自己长期在大气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领域的科研积淀,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和双碳重大战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实施,为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言献策。五年的履职过程中,我积极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关于生态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主题调研活动,深入一线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碳排放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交了14件高质量的提案,全部获得立案,并且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函办理,欣喜地看到了各项提议真正落地参与到了国家治理,也见证了中国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47

△2018年3月,张兴赢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追风、听雨、减污降碳保民生;建言、资政、履职尽责护家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 约稿人:袁世鼎

微信图片_20220530094650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