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端牢“中国饭碗” | 为种子办“身份证”

2022年06月07日 10:13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6月6日电(记者 王慧峰)武汉市政协委员彭海和他带领的团队被称作“为种子办‘身份证’的人”。彭海是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测试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负责人,他和同事们探索十余年自主研发出的新型分子鉴定技术——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种子的知识产权归属,给种子办理“身份证”,为解决种子资源确权难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振聋发聩的话语总响起在彭海耳边。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久以来,种子研发同质化、抄袭现象严重,不少科研人员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新种子,却轻易败给“仿种子”。这令彭海颇感无奈。

“种子从研发到最后落地,中间往往要经过好多个版本和好几代人的努力。”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出身的彭海深知培育一个新品种的艰辛,以水稻为例,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往往需要8—10年。但其一旦进入市场之后,其他人可能“稍作修改”就能轻易获得一个仿冒品种,不但拥有与原品种权人相同的权利,而且不需要对原来的品种付任何费用。

“国内种子行业育种存在比较普遍的修饰、仿制的问题。近乎一样的品种,很多人都在用,缺乏创新和投入。”彭海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不好,创新就没办法实现。“大企业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新品种研发,新品种出来后却可能被抄袭,这损害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他坦言,长此以往会导致种业市场的无序竞争,乃至劣币驱逐良币。

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折射出企业在种子研发领域的“缺位”。

推进种业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关键主体。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种子企业小散弱特征依然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种业公司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大部分种子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育种能力较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市场侵权、套牌、仿制现象严重,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种子企业很难脱颖而出。“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研发投入受限,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数量有限。”彭海说。从经营规模上看,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前十强仅占国内市场15.8%的份额。

“我们的任务就是检测种子的DNA,鉴定出哪个是原始创新品种,哪个是仿冒品种,保护种子的原始创新,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彭海介绍说,仿种子、假种子,判断起来不难,想要证明却不容易。田间鉴定是品种鉴定的经典方法:把原种子和对照种子在田间种植两三年,观察、记载,并比较它们在幼苗、开花期和成熟期各阶段的多个性状,才能确定种子身份,从而判定它们是不是新品种,但这种方法无法判定种子是不是实质性派生品种。彭海团队自主研发的MNP标记法,能从分子水平上,对原种子与对照种子进行检测,快速无误确定其身份。“这个技术其实就是检测种子的DNA,我们知道通过DNA可以确定人的身份,一样的道理,通过检测种子的DNA来就可以确定种子身份。”彭海说。

目前,彭海团队已采用MNP标记法,系统分析了我国1万多个授权水稻、玉米品种的实质性派生关系,实施了100多万份次的品种授权、打假与维权鉴定。利用上述技术成果,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彭海团队已开发出34种植物品种鉴定MNP标记法,制定了第一个包括实质性派生品种判定的国家标准——《植物品种鉴定MNP标记法》,填补了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DNA鉴定标准的空白。

一粒种子,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

顶层部署、未雨绸缪,近年来,我国鼓励种业创新的政策频频出台,意在通过完善种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实现重点技术创新突破等,推动种业科技整体进步。

“打好种业翻身仗,保护种子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种子的创新。”彭海直言,让创新者受益,方能让种子研发市场更加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种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他说。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