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画好同心圆 建功新时代—议政江苏>智库 智库

注重家庭建设 传承优良家风

2022年06月10日 14:0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家”既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呈现着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必有家,家有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气、风格和风尚,表现在家庭成员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之中,是家庭成员的价值共识、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

家风不正,家道难兴;家风纯正,家运昌盛。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培育个人的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而且滋养整个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加强家庭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协调、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互相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如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等,正是以家风的形式相濡染、相延续的,而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良家风,就是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孝悌守家、诚信兴家。

——耕读传家。与古代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强调脚踏实地、勤劳耕作以立命,读书明理、知书达礼以立德。“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时代和生活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知识的力量。一个家庭或家族长久发展的关键,在于家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勤俭持家。曾国藩在家书中就告诫子孙:“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一个家庭的富裕幸福,离不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勤奋和不弃微末、不舍点滴的节俭。养成勤俭习惯、懂得自我约束、知道感恩馈赠、锤炼意志品质,家道自然经久不衰。

——孝悌守家。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之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亲敬老、和睦宗族、礼让乡邻,才能“家和万事兴”。孝悌守家又与家国一体密切关联。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就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作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

——诚信兴家。“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既是为人做事之本,也是立业兴家之基。家庭成员以诚相待、友爱互助,就能滋养人性之温情、维系家庭之和谐;人际交往守信尚义、与人为善,就能赢得尊重信任、感受人间和美。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以崇德向善为主要特征的优良家风的传承,已经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优良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世代传承、长期培育,才能成为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古到今,“不坠家风”“世守家风”“世其家风”“克绍家风”“家风克嗣”等名词术语,就是中华民族不懈努力、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生动写照。

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必须遵照家风传承规律,注重三个重点环节:

父母长辈的率先垂范。传承优良家风,是家庭主要成员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华工学校讲义》中指出的:“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对践行优良家风率先垂范,才能引导子女在耳濡目染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梅兰芳之子、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忠孝节义”的梅派家风对自己影响至深,“我们兄弟从小就懂得‘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就是说做人要诚实,对父母要孝敬,对师长要尊敬,对社会要有爱,对国家要忠心。”在日常生活中,当家长一次次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放进碗里时,孩子的心灵会慢慢升起对食物的敬畏,知道节俭的重要。父母对老人尊重、对长辈孝敬的言行举止,会启蒙后代拥有感恩之心。父母“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就会使孩子懂得“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在家庭结构变化、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父母作为传承优良家风与品格教育的角色愈来愈重要。每个家庭都要通过“大手”拉“小手”,带领孩子从儿时抓起、从小处着眼,让优良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并在实践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家训家规的教化约束。古代历史上尊荣显赫的名门、蝉冕交映的望族、英才辈出的著姓,都有其家训家规,以劝导、规范、指引子女端正身心、笃行道德、励志图强。这些家训家规,一般由家庭、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贤提出并不断完善,使懿行嘉言简单易记、口口相传,有些还笔录、印刷或雕刻,以教化子孙恪守,并具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如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家人时刻不忘勤俭持家。山西裴氏家族有一条最严的家规:“考不上秀才者,不得进宗祠”,教导子孙以读书为荣。据《裴氏家谱》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59个宰相,成为中国有名的宰相村。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以清廉孝义治家,其168条家规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数百年间该家族173人入仕为官无一贪渎。传统家训家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对历史上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家训家规进行梳理和归纳,借鉴吸收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发挥其培育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的积极作用,使优良家风成为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一种鲜明特质。

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注重家庭建设、传承优良家风,需要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要深入发掘梳理本地历史名人、乡贤的家风传统、家风故事和经典家书、家训、家规以及家教家风做得好的家庭,作为宣传教育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要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化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节庆和礼仪活动中感知家风礼仪、加深对先祖的缅怀感恩,厚植人伦家国的情怀。要把传承优良家风与文明家庭建设和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培育文明风尚的强大合力;还要与时俱进,把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与现代社会和家庭结构相协调,从而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作者朱步楼,系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道德发展智库特聘研究员)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