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同安湾畔的梭船帆影

2022年06月13日 10:1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范世高

“厦门号”帆船远航美洲百年之际,我细细品读好友詹朝霞翻译的《厦门号的故事》,感知厦门号在汪洋大海、惊涛骇浪中的孤独身影,更加怀念起同安梭船千帆竞发的壮丽场景。

闽人自古善舟楫。宋代闽南人发明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成为中国人出洋的利器。在大航海历史上的帆船时代,利用水密隔舱技术制造的福船,曾让中国人傲视海洋近千年。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宝船,其实就是福船。而驾驭福船的水手,也大多来自福建沿海。

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厦门从未曾缺席。宋元时期,源自汀溪窑的珠光青瓷,就源源不断地沿着同安西溪顺流而下,过丙洲,驶出同安湾,在东洋日本和南洋各地大放异彩。

清代是同安人的海洋时代,从同安走出的清朝水师提督,竟然多达18位。同安出产的一种特有的船头尖、速度快、船身稳的帆船也脱颖而出。《厦门志》记载,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种名叫“同安梭船”的帆船因其性能优越、航速较快,被选定为全国水师装备的主要战船,不仅东南沿海各水师配备这种战船,奉天金门营、天津水师绿营等北方海港的水师也多有装备,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退出水师装备,但继续作为渔船和商船发挥作用。从清代至民国,满载西溪两岸蔗糖、坑仔口陶器的同安梭船……在西溪上忙碌往来,“浪击铜鱼墙楼危,潮回秀塔海燕归。商旅银水竞泛舟,船过城桥不眠桅”,成为悠悠溪水上的独特记忆。而厦门号帆船,让同安梭船走向了更加辽远的大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安梭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难觅其踪。2013年夏,我随团访问台湾,在台北故宫,不期而遇一个题为“顺风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的展览,其中的第二个单元“七海扬帆”,介绍的是海船和海上争霸的史料。我惊讶地发现,展台上居然有一个20比1的“集字号大同安梭船模型”,展台背景的视频中还同步滚动播放着一部长达50多分钟的纪录片《再现·同安船》。那一刻,我心中的震撼和感慨真是难以言表,震撼于同安梭船制造工艺的巧夺天工,感慨于同安梭船曾经的辉煌与荣光。

回厦后,我立即着手打听有关同安梭船的现状,竟然一无所获,厦门文化界似乎也鲜有人知道这个文化瑰宝。直到2016年初我到同安工作时,才得到线索,洪塘镇新霞村的纪清老先生从1985年起就开始参与制造福船和梭船船模,国内外诸多博物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我多方联络到纪老的一位亲人,表达了要去拜会的意愿,得到的却是纪老已经于前一年中秋前夕去世的噩耗,而他身后竟然没有半个传承人,不禁大感遗憾。好在他的遗作多为泉州海交馆悉数收藏,后来我专程去海交馆参观时得以细细品味。

2019年中,我到同安丙洲岛考察非遗工作,意外邂逅当地造船师傅陈建民,再次现场观摩了陈师傅制造梭船的精湛技艺,以及一艘艘制作精良的梭船船模,大喜过望。在这里,我了解到,丙洲在20世纪90年代仍有数百艘梭船用于捕鱼,后来才逐步弃用,一度辉煌的“造船堂”也已经荒废了。我如获至宝,立即联系文化部门,成功地将陈建民的《同安梭船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加以系统性传承保护。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马两国联合申报的“送王船——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闽台、东南亚“送王船”传统习俗中对利用同安梭船技艺所制造的王船的需求也在持续,这,也许是今后守住同安梭船制作技艺的机遇吧!

(作者系厦门市政协研究室综合处处长、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同安 梭船 水师 湾畔 船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