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情况正在起变化

——二季度经济运营改善中,有些事情请安心,有些问题要注意!

2022年06月21日 09:53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六方面、33条,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既覆盖了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保基本民生政策等多个方面,也要求地方在积极落实政策方面立竿见影。

时至年中,为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各方都在努力冲刺之中。从已有数据看,抗疫稳链政策加速落地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信心和推动力,也有一些问题或者趋势,值得关注警惕。

关键词:稳外资

观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结论: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具备吸引外资综合优势

中国一直是外资投资的热土。202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高达1735亿美元,增长20.2%,高技术产业引进外资占比超过30%。6月14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充分展现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增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通胀与债务水平上升,国际产业链正在重构,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这些都给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各国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竞争加剧,也给我国稳定外资大盘带来新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坚持综合发力、多管齐下。首先是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针对疫情给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分类施策,恢复供应链稳定畅通,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要以开放促改革,以高水平开放营造稳外资的优良环境。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缩减负面清单,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持续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与质量。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外资企业公平待遇,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稳定外国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

要积极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牵引带动与辐射作用,加快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工作,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关键词:房地产

观察人: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创始人莫天全

结论:访盘带看“绊脚”,市场信心回暖需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延续降势,但降势趋缓,业界认为,市场边际已进入修复期。

究其原因,第一,5月,中央和各部委继续释放积极信号,相关举措不断落地,人民银行下调购买首套普通住宅家庭房贷利率下限20个基点,下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至4.45%,下调了15个基点,是2019年房贷利率换锚LPR以来的最大降幅,降低了购房成本,促进了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另外,监管部门对民营房企的资金支持也在落地之中,对修复企业端和居民端市场信心均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第二,各地因城施策力度继续加大,出台政策的频次进一步增加。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监测,5月各地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超140次,政策内容继续向限购、限贷等方面延伸,热点二线城市亦加入优化政策行列,热点城市政策效果初显,购房者置业信心略有好转,5月东部地区销售面积、金额同比降幅收窄幅度均超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4月在多地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下,市场情绪低迷,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部分积压的购房需求回归。

但也要看到,虽然当前热点城市市场情绪略有修复,访盘量和带看量有所提升,但观望情绪仍在,市场信心有待进一步修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购房者置业情绪仍不佳,市场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短期来看,国务院六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有利于市场信心和居民收入预期的稳定,6月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力度不减,热点城市市场情绪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中指监测数据,苏州、成都等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周成交面积整体呈上行态势,随着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这部分城市市场有望率先进入恢复通道,对全国市场情绪的修复也将带来积极效应。但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市场信心的扭转仍需要时间,市场企稳或在下半年。

政策方面看,各地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仍需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通过降低置业成本、降低购房门槛等方式提高居民购房意愿,同时,结合人口、人才政策,给予特定人群购房优待,也是促进需求释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货物运输

观察人: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

结论:推动货运量尽快回归正增长发展轨道

总体情况看,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同比降幅,由4月的-7.9%收窄至5月的-4.1%,货运量正在逐步向正增长轨道回归。分结构数据看,5月国家铁路发送货物3.4亿吨,同比增长6.6%,单月货物发送量再创历史新高;公路货运量同比下降6.8%,降幅较4月收窄7.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同比增长4.4%,增速较4月加快2.9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由4月的同比下降11.9%转为增长0.2%,自本轮疫情暴发以来,3、4月两个月连续出现负增长后,再次实现正增长。

从高频数据看,货运物流主要指标继续呈现稳定恢复态势。据交通运输部监测数据显示,6月1日-15日,国家铁路日均运输货物1094万吨,继续保持在5月以来的高位;高速公路日均货车通行量683万辆,环比5月日均有所增长;民航日均保障货运航班797班,环比5月日均增长10.1%;快递日均揽收约3.4亿件,环比5月日均增长10.9%。

6月11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警示通报显示,个别地区疫情防控通行过度管控、重复核酸检测等问题仍零星散发,使得保通保畅政策落实打了折扣,一定程度影响了货运物流的实际恢复成效。而且与正常水平相比,部分货运物流指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为进一步发挥物流保通保畅机制作用,提出3条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大意义。交通运输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保障民生、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当前正处于经济恢复增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物流保通保畅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动货运量尽快回归正增长发展轨道。

二是系统梳理形成典型问题清单,以达到及时整改、防微杜渐的效果。警示通报显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疫情防控存在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情况,这些问题中,既有核酸检测的问题,也有强制登记报备、限制货车通行等问题。这些过度防控问题的直接结果,宏观层面表现为国民经济循环不畅、消费不振,微观层面表现为公众网购受到较多限制,存在不及时发货甚至不发货的情况,并直接对经济恢复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在现有通报基础上,系统梳理形成保通保畅典型问题清单,并定期更新发布,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努力消除层层加码和“一刀切”问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明确将物流保通保畅问题纳入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重点受理范畴。建议明确将物流保通保畅问题作为当前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的重点受理范畴,通过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公开,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货车司机群体不漏人、全知晓,便于他们及时反映出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产业链

观察人: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原诚寅

结论:产品销量逐步恢复,仍需密切关注产业链安全

疫情下,以汽车业为代表的长产业链、高产品价值产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据中汽协数据,4月我国汽车销量同、环比呈现腰斩态势,销量跌破120万辆,为近10年以来同期月度新低,其中商用车销量同比大跌超六成。5月汽车产销呈现恢复性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依然出色,产销均超40万辆。

从需求端来讲,汽车零售约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汽车消费能否恢复对稳经济和稳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在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新能源汽车、汽车下乡和破除购车限制充分释放需求,5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明确“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汽车需求端压力逐步得到缓解。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6万辆和186.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9.7%和57.6%,同比分别下降5.7%和12.6%,同时降幅比上月收窄40.4和35个百分点,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到今年年底结束,应尽快研究明确优惠延续政策,从场景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从供给端来讲,始于去年下半年的原材料与能源价格上涨,叠加“缺芯”的持续影响,及今年3月底以来的上海以及吉林等地疫情反弹,全国整车产量及零部件行业受到影响,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零部件对全球化依赖程度非常高,在全球26个国家上百家汽车整车厂中,或只有中国的汽车生产经营秩序得到基本恢复,但国内整车企业仍然摆脱不了零部件短缺的风险,加之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供给本土化需求进一步凸显。当前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使我国汽车产业链安全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在汽车芯片、操作系统、高精度零部件等方面,进口依赖度高,供应链短板凸显,是国内汽车产业在生产端长期的关注因素。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占据一定先机,但只有充分解决“卡脖子”问题,才是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型创新组织作用,利用其在智能化核心元器件、低碳排放电动化和开源平台数字化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协同产业链集中力量攻克自主芯片等“卡脖子”问题,搭建好行业之间的测试平台和协同通道,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促进政、产、学、研、资、用、创协同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21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汽车 政策 增长 市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