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双碳中国 能源担当>智库>智库

何立峰: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

2022年06月28日 15:02 |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 分享到: 

6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其中,明确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他强调,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

2022年4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创刊号刊发何立峰署名文章《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扎实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文中提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继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对外工作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斗争合作。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

4月13日,《学习时报》刊发何立峰署名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改革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文中指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41亿吨标准煤,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此外,4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发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其中提出,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油气市场体系。完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何立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2日 第 08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辅助读物。

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不同时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原则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和需要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确立了战略坐标、提供了战略指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持实践导向,着眼客观实际,深刻回答事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擘画推动了关乎基础和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将其基本内容梳理归纳为十三个方面:明确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明确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明确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并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而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明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明确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明确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要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明确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明确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升至12551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进出口贸易规模从3.8万亿美元增长到超过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稳定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近千万生活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上下更大功夫,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自觉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强化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快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打通卡点堵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源:人民日报)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扎实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

何立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总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焦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了阶段性中心任务,指引我们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迈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贯彻群众路线,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引我们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指引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理论威力和独特思想魅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国经济发展之路,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总结不同时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摆脱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注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与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根本立场、奋斗目标、指导原则、主题主线、根本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建起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真理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深入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逻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引。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持实践导向,饱含问题意识,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批判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确立了历史坐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 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是经党中央批准同意设立的。按照中央宣传部的具体安排,2021年7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会,2022年1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是党中央着眼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全面系统、深入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心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级、权威性、开放型、有影响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近中期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载体定位,做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要义的研究者。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吃透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确保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编印文献资料、搭建学习平台、促进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挖掘提炼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推动深学细悟、研机析理、融会贯通,自觉将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科学指引,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围绕系统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智库定位,做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要义的阐释者。我们要准确把握和精准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宣传教育、贯彻落实等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奠定坚实基础。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阐释的“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更多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原创性贡献等,深挖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聚人才、出成果、提建议,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人才集聚地和理论高地。

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平台定位,做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内涵的宣传者。我们要当好向国内外宣传推广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排头兵,深入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阐释、解读和传播,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介,对理论研究形成的重要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打造研究专刊、权威媒体、线上宣传协同配合的立体宣传矩阵,多写通俗易懂的理论文章,多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大众读物,多出生动活泼的音像资料,形成品牌、打造亮点、多出精品,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更好宣传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入脑入心,持续提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感召力,用好各种媒体,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为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思想和精神力量创造有利条件。

围绕阐释传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阵地定位,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实践经验的积极提炼者。我们要认真梳理全面反映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生动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工作与做好经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持续跟踪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的经济工作生动实践,组织调研地方、部门、行业、企业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落实情况,适时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深入挖掘、深刻剖析各类典型案例,梳理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并加以推广,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广泛推广运用,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充分展现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总之,我们要全面深入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积极推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三、 切实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加强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集中体现。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我们要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懂弄通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学懂弄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发展改革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既要坚持全局观,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及时研究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二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的体制机制,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要,着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改革科技重大项目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流通和创新利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持续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促进“两高”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是加快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六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继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对外工作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斗争合作。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和审核,加快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做好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努力保障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抓住土地和良种两个关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等“卡脖子”技术攻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强化大宗商品储备调节,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实施金融安全战略,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保障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文章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创刊号,2022年4月;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改革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何立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球“双领先”,发展改革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注重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特别是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及时作出“六稳”部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更趋成熟。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适时及时出台和实施跨周期或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做好宏观政策预研储备和政策评估,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宏观经济部门会商等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妥善化解外部冲击影响,保持经济大盘稳定。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持续优化。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五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注重从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发挥预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国土绿化面积、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更好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在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下,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2013年至2021年的9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5%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显著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51美元,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9年来累计1.3亿人,即使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贸易规模从2012年的3.8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超过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2021年底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逐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2.7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76%,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021年的2.44%;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自立自强成果持续涌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大型客机C919顺利试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面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总体布局基本成型。成功举办8届“双创活动周”,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提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数西算”工程有序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网民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稳居世界第一。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失衡、经济循环受阻等问题,我国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铁路密布、公路成网、大桥巍峨、信息畅通,天涯成咫尺,天堑变通途。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7%的县城,5G终端用户达5亿户。区域发展成就辉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分工合理的一体化格局逐渐成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等领域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均通了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放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19+2”城市群格局基本建成,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面对环境问题累积显现、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扭转。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5%;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国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断强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定型。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人心、成果丰硕。目前,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200余份,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欧班列继续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截至2021年底累计开行超过4.8万列,运送货物443.2万标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我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使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过持续努力,近千万生活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穷山僻壤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到6.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到3.08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4亿多人,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9亿人,参保率超过9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有力有效。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粮食产供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不断夯实,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41亿吨标准煤,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链强链、补链延链,我国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势显著提升。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汇聚强大精神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综合国力稳步增强积累雄厚物质基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形成坚强支撑,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市场活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培育强大动力,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学习时报)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我们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深刻领会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改革的总目标、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等,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我们党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新时代改革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改革从各具体领域的制度建设提高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高度,集中体现了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以治理能力保障制度实施的治国理政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改革理论上的重大升华。

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稳中求进,扎实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民生保障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为新征程上将改革进行到底提供根本遵循。我国已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具体改革目标,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的内在统一,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提供了根本遵循。

准确把握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整套行得通、真管用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关键性、决定性意义。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聚焦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部署重大发展战略同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同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应对风险挑战同发挥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改革的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改革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前进道路,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鲜明指向,深刻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新征程上,要坚持好、实施好、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继续加强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抓紧制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学好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为推动改革落实提供了科学指导。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新征程上,要更加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增强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凡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行之有效。鼓励支持各地开展差别化探索,以基层源头活水促进改革创新。

推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点任务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经济安全。

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有重大突破,在数据要素相关基础制度上有显著进展。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油气市场体系。完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畅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链条。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健全完善数字经济规则制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改革。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

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改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善科学考核和统计核算制度,有效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用能权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突破。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开放合作。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