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委员话香江

25年,观港岛之变,品融合之美!——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

2022年07月08日 20:2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交流更加频繁,产业、口岸、体制机制等不同方面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两地多元的经贸活动促使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使我的企业有更多增长空间。

1

人民政协网7月5日电记者 崔吕萍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一国两制”的推进者、维护者而言,在人生中最好的岁月,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香港篇”写下了光辉一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现任嘉祥集团(国际)有限公司主席,1963年出生于福建石狮,新加坡华侨,已居香港30余年。当创业成为生活理念、报效祖国成为事业信仰,姚志胜在参与投资内地房地产、金融、旅游度假酒店、路桥建设、高速公路等多领域项目的同时,也在用心记录“一国两制”促进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为两地百姓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点滴。

“香港居民越来越认识到,国家是我们最强大、最可靠及最坚实的后盾。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每向前一步,香港居民都积极关注、力求参与,感到与有荣焉,国民身份认同与日俱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姚志胜这样表示。

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7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您有哪些感受?

姚志胜: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以来的成就作出充分肯定,对“一国两制”重大原则作出了精辟论述,对香港未来发展给予了殷切寄望,指明了香港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一国两制”实践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大大提振了香港社会各界以至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的信心;提出“四个必须”,为香港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可靠保障。

习近平主席心系香江,对香港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为新一届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指明了凝神聚力、重点突破的方向。香港社会各界要谨循习近平主席的嘱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对“一国两制”要有坚定决心和信心,聚精会神谋发展,共谱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共建香港美好家园。

“多年前大家期待的香港+内地‘1小时生活圈’,现在已成为现实!”

记者:据您观察,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姚志胜:“一国两制”在香港25年的成功实践,促进了香港繁荣稳定,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持续向好,市民生活和回归之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在香港生活多年,充分感受到“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我的生活也随“一国两制”25年的成功实践有了变化。

比如在企业经营方面,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交流更加频繁,产业、口岸、体制机制等不同方面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两地多元的经贸活动促使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使我的企业有更多增长空间。作为企业家,我认为这些机遇为我的事业带来了更多积极元素,为我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提供了更多新灵感、新火花,更令企业的经营能力不断优化。

比如在民生方面,在中央支持下,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民生工程先后完工开通,使得两地交流愈加频繁。港人到大湾区工作、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多年前大家期待的香港+内地“1小时生活圈”,现在已成为现实。

再比如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方面,据我观察:微信在香港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甚至成了大家的生活必备品;淘宝同样深入到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我个人就经常网购内地的优质商品;现在内地优秀的文创作品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我在香港经常能看到两地合拍电影的海报,这也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

“栉风沐雨之际,国家始终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

记者:据您观察,25年来香港居民对祖国有哪些认知上的变化?

姚志胜:自回归祖国伊始,香港就走上了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回归25年,国家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居民对祖国的认知也在慢慢起变化。

从帮助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抗击SARS疫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支持香港止暴治乱,主导落实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推动香港由乱转治、由治及兴,这些都说明香港在栉风沐雨之际,国家始终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香港居民越来越认知到,国家是我们最强大、最可靠及最坚实的后盾。

国家发展,可谓处处有机遇,在25年两地融合历程中,中央支持香港居民抓住“双循环”“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个人游”、青年求学就业创业平台等不同惠港政策支持措施,引进国家经济活水推动香港经济民生发展,切实推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市民切切实实分享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香港居民从耳闻目睹到亲身经历,逐渐体会到国家发展的强大动能。

此外,国家的科研和体育实力,也令香港居民深深体会到国家软实力强大的一面。国家多次太空探索计划、奥运金牌选手访港,都引得大批香港居民高度关注,港人与有荣焉,国民身份认同与日俱增。

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作转向创新驱动、格局优化

记者:这25年里,您眼中的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姚志胜:从香港回归至今,我亲历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充分体会到香港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是全球在疫情冲击下依然取得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是保持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来源。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于25年前,当前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力更加坚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更强更大,这些都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第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相对于过去粗犷式的经济增长,现在经济增长不会只看数字,而更看重质量指标。比如地方政府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可谓潜力无限。

第三,我国经济更加讲求增强整体发展的综合效能推动协调发展,以整体布局推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针对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做出了具体安排,提出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的协同发展水平。我25年来参与两地的不同协作,对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深有体会。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尽享区域经济战略的先机,加之不同省市的两地合作持续推进,以及CEPA的不断补充,相比回归之初集中在城市对接交流,现在香港与内地的协作更加讲求区域性、格局性。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更多讲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前沿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务求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相对于25年前讲低端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这种创新驱动的改变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升级换代。国家支持香港建设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就是国家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体现。

“期待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新的发展成绩!”

记者:下一个25年,您期待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哪些新的成绩?

姚志胜: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就是香港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中突出竞争优势的最大底气。期待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新的发展成绩。

经济方面,香港要深入认识“十四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制定规划落实机制,确保做好对接国家五年规划的工作,为国家“双循环”提供动力,同时根据大湾区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制定加强大湾区合作的政策来提振香港经济,以两地更大的区域合作协同效应,进一步推升经济总量,争取经济更好成绩。

发展布局方面,香港社会要进一步把握中央新发展理念要求,通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对接国家新发展格局,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等,以传统和新的角色定位为香港为国家创设对外发展新优势,创造对外交流新成绩。

文化方面,“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鼓励香港发挥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利好为大湾区的文化艺术、文创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要在文化艺术方面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深化合作,搭建文化交流的新桥梁,发挥香港中外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让两地文化艺术展现更多前沿新理念,为文创产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空间。 


编辑:张佳琪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