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传统正年轻

2022年07月11日 08:5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茸芭莘那

▲2018年12月在宁蒗县大水沟村91岁高龄的普米族“故事大王”曹长寿老人(中)家做口述史访问

◀2021年1月在宁蒗县牛窝子村84岁的马红升老人家进行口述史访问

▲茸芭莘那在演唱中

茸芭莘那 口述 本报记者 谢颖 采访整理

■编者按:

全国政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近日举行。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一级演员茸芭莘那就“抢救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进行了发言。作为年轻的政协委员,茸芭莘那10年来一直围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建言献策,履职尽责。本报记者专访茸芭莘那,讲述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的点滴故事和履职感悟,展现古老传统的年轻活力、青年委员的奋斗风采。

6月24日下午,我坐在云南省政协委员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里,心情有些激动,更多则是期待,全国政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即将开始了。我在云南分会场,这次就“抢救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进行发言。发言时间仅5分钟,为此我做了充分和细致的准备,我心里很清楚,抢救性地记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是一项需要跟时间赛跑的工作,希望通过政协的平台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

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大多数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字,纸本文献以及文物发现相对较少,传统文化都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讲唱形式的民歌、歌谣、史诗、谚语、格言、口述历史、生产生活技能等这些极为悠久和丰富的口头传统,是这些民族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已呈濒危状态,亟待抢救。随着一位又一位老人的离世,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记忆正在消失,这项工作的时间窗口期也正在关闭。为此,我在发言中建议,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揽子、整体性解决,由国家支持设立专项经费,并由各省配套,由国家民委商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分配。目前此项工作仅在云南省内开展,亟待国家推动建立涵盖28个人口较少民族所在的13个省区的全国性工作机制。在相关省区各设立3个工作组:学术指导工作组,由省内相关民族领域的研究机构与专家组成;文献支持工作组,由省级图书馆和文献保存机构承担;资源建设工作组,由该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

我的发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会议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这项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而感到欣慰和鼓舞,这些年翻山越岭进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也浮现在眼前。

2018年,我很荣幸地站在两会“委员通道”上,给所有人讲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动人故事,并用一首最吉祥的普米族古歌,赞美伟大的新时代。同时,分享了我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邀请人口较少民族的委员联名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力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尽快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

在人口较少民族中,掌握口头传统的老人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还有不少已经离世。人一旦走了,没人会讲了,这些口头传统就消失了,没法记录了。2018年8月,我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发起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以下简称“典藏计划”),并在云南省启动。到目前为止对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当中的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基诺族完成了部分的记录工作,首先以普米族作为试点开展起来。

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之前非遗工作者大量的记录与研究成果,是此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一项资源建设内容。“典藏计划”通过专业的影音技术手段和文献资源建设方法,以民族为单位,系统地对其所持有的各种形态、各种类型的口头传统进行全面、完整的记录。

首先,我们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主要聚居区进行第一阶段的摸底调查工作,拜访传承人,通过田野调查积累翔实数据。记得在宁蒗县城普米文化研究学会,我们拜访了几位7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老人们非常激动,他们说:“没想到国家会来抢救我们这个小小的普米族的文化,我们要把自己会唱的唱出来,会讲的讲出来,要把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朴素的语言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摸底调查结束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根据需要组建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专家委员会,包括学术委员会、民族咨询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均由知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组成。紧接着,“典藏计划”正式开始,翻山越岭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有的时候,花费几个小时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就是为了找到一位老人,抢救到一首歌谣,或者一个故事。

拍摄记录传承人在原生环境中演唱和讲述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已是耄耋之年的胡镜明、马红升两位老人拿出微薄的退休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普米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古稀之年的和学明老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普米族传统民歌和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和耀根老人小心翼翼双手捧出的一本家传的清末时期普米族经书手抄本……这些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和多年的坚守延续着民族的血脉。

那些为我们准备的一杯杯热茶、一餐餐香甜可口的饭菜、一瓶瓶解决我们工作车燃油问题的装满汽油的矿泉水瓶,还有那些为我们记录最传统的普米族婚俗仪式不计报酬奔波了一个月的村民们……太多太多的人,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支持和鼓舞着我们,用他们最朴素的情感诠释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

在开展“典藏计划”工作的过程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还没记录完,就有老人离世了,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需要尽快记录更多的传承人,把这些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传统文化,收集起来,散珠成串,让他们能够传承下去,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实,抢救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这项工作的种子,早就种在我的心里了。

我的外公是我们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我记忆中最难忘的画面,便是小时候跟外公围坐在火塘边,听他唱着古老的歌谣,慢慢入睡。2006年,我唱着外公教给我的歌谣,走上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舞台,获得民族唱法组的铜奖,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普米族,了解到普米族的文化艺术。我深知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因为我身上闪光的民族元素,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的魅力,自此,我心里燃起了一团火——要用歌声把传统文化唱响,展现中国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

2013年,我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这个平台上,我逐渐意识到,我不仅能通过歌声,还能通过更多方式来反哺滋养我成长的传统文化。虽然刚开始履职能力还非常有限,但我一直很努力地去学习,提升履职能力,为传统文化积极发声。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主动向老委员请教,积极参加调研,经常通过到各地演出的机会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其他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传承情况,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调研、学习形成了一件件提案:《关于加大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力度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大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开展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的提案》《关于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力度,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的提案》……让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让我意识到,抢救那些“人亡艺绝”的口头传统的紧迫性,所以进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的想法也越来越明确并付诸行动。

今年,是我成为政协委员的第十个年头。感恩这十年,在履职经历中,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记得2017年,一位民族界别的老委员在面对记者时说道:“莘那委员头两年的履职水平看起来还很青涩,从第三年开始突飞猛进,我们见证了她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而付出的努力,作为老委员我非常高兴看到新委员的成长。”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身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和光环,更是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和担当。

自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一直积极参加,并在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群担任了12期导读,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展现各民族的家国情怀。比如《太阳照到独龙江》,“太阳照到独龙江,深山峡谷全照亮。金鹿走出老密林,独龙人民得解放。千年古树发了芽,奴隶翻身把家当……独龙江水闪金光,太阳就是共产党……高黎贡山高哟,独龙江水长哟,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传唱至今的一首歌,体现了独龙族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还有《唱支山歌给党听》《阿瓦人民唱新歌》《我的中国心》等歌曲,我从这些歌曲的背景入手,谈对作品的感想和理解。通过这些文艺作品,不仅表达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充分体现出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历经千百年传承,在每个时代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人民,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传统并不古老,传统正年轻!而我,也将不懈地挥洒青春,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民族 传统 较少 工作 人口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