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怀念恩师罗哲文先生

2022年07月25日 09:0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李成岗/口述 袁维妮/整理 

罗哲文(1924-2012)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作为当代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罗哲文先生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复原“秦王宫”:罗老谈建筑的时代精神 

初识罗老,是在1988 年。当时,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和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要合拍 MIA 历史剧《秦始皇》,中方导演由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担任。300 万加元(时值人民币 1300 多万元)在当时也算是巨额投资了,吴天明铆足了劲,要把《秦始皇》拍成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吴天明把该剧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制景这一重任委托给咸阳市古建艺术公司。

制景是什么?就是严格按照剧情要求“复原”两千多年前的秦咸阳宫。作为电影的主拍摄地,投资方不仅要考虑当时的票房价值,还要考虑以后在全球53 个专业影院长期放映的巨大影响。更何况,这也是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所以,中方和外方的导演都对该剧制景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我作为制景的项目负责人,当时的感觉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和美工师钱运选、工程师李卫等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到处拜师求教,查找资料,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仍然一筹莫展。因为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秦代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汉画像砖很难反映全貌。怎么办?我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暨文物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经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张德勤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石兴邦介绍,有幸结识了古建大师罗哲文先生。

GetAttachment (15)

罗哲文与本文作者合影

那时的我血气方刚,抱着“弄斧就要上班门”的狂勇,直奔北京求教罗老。听了我的倾诉和困惑,罗老不慌不忙地说:“‘宇宙即建筑,建筑即宇宙’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理念。老子在两千多年前讲到‘有无相生’理论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做建筑其实是在做空间。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场所精神’。追根溯源,‘中国’的原初意义,指的就是建筑。‘中’原是我国古代测天仪的一个象形字,与天地方位息息相关。《中庸》里有这样的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无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只有牢牢把握住中,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国的繁体字‘國’从中从或。口,指四周围合的那个区域;或是域的本字。因此,‘国’这个汉字,是指四周以营造手段所营建的那个空间环境。” 罗老的博学,让我在五体投地的折服中增强了信心:有泰斗级的大师做靠山,形神毕肖的秦王宫肯定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

接下来,罗老又从《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古代建筑制度入手,道出了中轴线的奥妙。哦,原来一般宫殿(宗庙)的平面布局,大多是重要的主体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排列建筑群的其他副题建筑,或者说,由于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左右对称,最重要的建筑设置的中心,总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

看我若有所思,罗老拍着我的肩膀,目光里充满睿智和温暖:“虽然建筑是物质存在,但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中华建筑是古代中国社会人生的空间展现,是积淀着一定历史、时代、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空间与时间的物质存在,是客体化、物质化了的社会人生。”

“照这样看,建筑一定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了?”

“是的。有气魄恢宏的时代精神,必有气魄恢宏的建筑。”

我明白了!如果说,崇尚浩大雄浑的气魄,称颂大一统宏伟帝国的气势,赞美广袤的天地结构,是秦汉精神的主旋律,那么,它也是秦汉建筑氤氲而生的内在动因。再细想一下,正是秦汉浩博的时代精神,才孕育、营构了秦汉的建筑世界。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足以表现“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的英雄气概。

在罗老的循循善诱与悉心点拨下,我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真的是“精骛八极,视通万里”!是啊,建筑作为人类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它不但可以表征宗教信仰,也可以表征政治信仰。事实上,也正是这两大表征成为推进建筑艺术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联想到秦王宫,从《阿房宫赋》里即可窥见吉光灵羽:“檐牙高啄……勾心斗角”,“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也许是心有灵犀,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感应,罗老站起身来,一边踱步一边自言自语:“秦代的建筑,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大。规模大,体量大,对后世的影响大。”

对!秦朝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创造了古今未有的建筑奇迹。其建筑巨大的规模,辉煌的气势,严整的体系,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尤其在宫室的营造上,秦始皇把各国的宫殿都集中于咸阳,并且遴选各国的能工巧匠和优良建材为自己建筑宫殿。可以说,秦王宫是集当时建筑艺术之大成的“鸿篇巨制”。这一点,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为证:“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以示六国一统于秦。“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向罗老点头示意。其实,两千多年前,苏秦和萧何也“所见略同”。苏秦说:“高宫室,大苑囿,以鸣得意。”萧何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非壮丽无以重威!”上林苑经汉武帝扩建后,达到了“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经其北”的壮观。内有离宫七十,方圆三百里,茫茫恍惚,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正是秦汉人追求以大为美的映像。我由此感悟到:重大纪念性的建筑就和人一样,要有一种心胸,一种气势,要富有时代精神代言人的气派。只有这样,它才有资格参加人类历史的铸造进程,目睹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我将要建造的“秦王宫”不也是这样吗?

思路已经打开,蓝图徐徐绘就。罗老打开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摊天笔墨,边讲边画。通过大和小的对比,实与虚的幻化,在严谨的秩序中表达出一种权威、控制和震撼。

从北京回来,我立刻召开“诸葛亮会”,汲取、拓展罗老的构想,终于在一无史料借鉴、二无完事施工图纸的情况下,提前331 天完成了设计施工任务,用现代材料复建成永久性建筑,保证了剧组拍摄需求。这座凝聚着罗老心血和师徒情谊的建筑艺术品,至今依然沉稳地凝视着、见证着西安的发展。

值得自豪的是,“秦王宫”工程被评为西安市年度“优良工程”,并跻身“陕西省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今天,北京八达岭和临潼兵马俑博物馆环幕影院,依然采用当年的《秦王宫》作为主景,大型历史剧《秦始皇》至今仍在世界 53 个专业影院上映。

张骞墓修缮:罗老的保护、传承、创新观  

近年来,随着“申遗”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影响的历史遗迹愈来愈受重视,与之相关的古建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修复与完善。受当地文物主管部门邀请,咸阳古建集团承担了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墓地建筑修缮的重任。同时,对于20 世纪 80 年代设计却一直没有施工的长廊进行完善,与之配套的还有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

说实话,虽然在古建领域干了不少工程,但接受这项任务后,心里还是没底。遇到问题怎么办?请教罗老找答案!

于是,我又踏上了赴京拜访恩师的征程。与第一次相比,罗老的额头多了些许沧桑,但依然精神矍铄,谈吐健朗。

和往常一样,罗老对我的教诲先从整体精神入手。任何建筑,都是由建筑实体与它所围合、所影响的建筑空间所构成的,再者互为存在条件。为了让我听得更明白,罗老深入浅出,由表及里。他说,建筑实体是人以建造方式划分空间的手段,空间本来是属于自然的,自在的建筑实体的确立,使自然空间中与建筑实体相关的空间区域成为人为的空间;建筑空间是人以建造方式确立建筑实体的目的,它是建筑实体所围合与其影响力所及的外延区域。比如,皎洁的月光洒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留下一片美的阴影。这阴影,可以说是佛光寺大殿影响力所及的外部空间区域。坐在奔驰的火车上经过一座文化古城,远见一座佛塔高高耸立,在火车与塔之间的一个广大区域,便是塔的影响力所及的外部空间区域。

我一边凝神谛听,一边也在意识流里进行联想、印证与拓展。中华建筑的屋顶、墙体、门窗、立柱之类,是分隔与沟通建筑内外部空间的重要手段。在情感逻辑上,一定的建筑实体,不仅是建筑科学意义上内外部空间的中介与过渡,更是美学意义上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过渡。北京四合院、江南民居,比之于故宫太和殿,由于墙体、屋顶、门窗设置高度、厚度不同,立面分割与色彩、质感不同等建筑实体因素,其内外部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与美学性格。我想起了当代世界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一段论述:西方古代对门窗的空间观念,一般注重其生理、实用与技术意义,重在求其通风、采光或闭围性功能。中国建筑的门窗,更重视其内外部空间的心理情感的交流与交融。再如中国古代的大屋顶,正如希腊的平顶、罗马的拱顶与中世纪西欧教堂的尖顶一样,其建筑空间意象的审美意味各具千秋。

谈及张骞墓的设计风格,罗老引经据典,启发我举一反三。《三辅黄图》说:“宗,尊也;庙,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我反复玩味,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旧建筑改造修缮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来自于我们对过往记忆的眷恋。改造将以一种与我们变化了的生活相适应的功能调整,来保持旧建筑的使用价值;同时重要的是,改造也以注入一种新活力的系统调整,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去体验和回味新与旧之间的那种张力。因为从人类本质的意义上,怀旧的“返乡”和憧憬未来的“流浪”,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两个心结。在这个脱胎换骨和触摸记忆的心灵旅程中,我们眷恋的记忆是什么,而我们期待的改变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向心灵寻觅、选择、平衡和把握的过程。

看着我似乎觉悟又迷惘的表情,罗老不假思索地说:“时尚的东西容易过时,本质的东西才是永恒。”

就这样,在整整三年中,我和罗老不知琢磨了多少次,讨论了多少回,每次都有深化,每次都有超越……

张骞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责任的崇高与信仰的神圣。那么,他的墓地及其配套建筑,应该是几何空间的秩序与永恒。因为建筑的本质与精神,就是“空间路径”的表达与演绎。

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而且任何一幢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势必与周围事物产生物质或非物质上的联系,从而建立积极明确的对话方式,参与整个环境的发展更替,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和谐共生,这也是场所的精神意义之所在。

当今社会,建筑关注的焦点已经由实用转变为对意义的探求和人类精神的表现,尤其更注重“场所”的表现。

凡是建筑都必须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而不仅仅是为人体提供服务。

建筑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建筑实践经验和文化积淀。保护、传承和创新,是指一方面要通过研究、寻找地域建筑文化之根,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实践,探讨如何使地域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协调发展,以使其适应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与沟通,我和罗老之间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罗老对每份图纸都要认真审核,反复校正,直到无懈可击方才签字认可。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新建的博物馆究竟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和张骞墓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恩师参照堪舆原理、《周易》爻辞,结合政府的系统规划,使这一建筑群落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在“对话”与“召唤”中实现了完美的和谐。

2021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将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随丝绸之路线型文化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一脉心香,遥寄相思,罗老地下有灵,也当含笑九泉。

GetAttachment (16)

大运河申遗:罗老的坚持 

除了“中国长城第一人”的称誉,大运河申遗也是罗老一生最为光辉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一有机会就去拜访恩师,幸运的是,亲耳聆听了他对大运河“申遗”的精辟见解,于灵魂深处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秦王宫。

大运河贯通了京、津、冀、鲁、苏、浙6 个省市,涉及 33 个城 市,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罕见的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论及大运河的价值,罗老深情地说,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成是在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形成的一座大山:“这是世纪的积累,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蒸发而剩下的沉淀,总之,这是一种体系。每一段实践的波浪都增加了它的沙层;每一代人都在这个建筑物上堆积了些沉淀。”“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个面,每块石头,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也是科学史和技术史的一页。”那时,我看到罗老的眼睛潮湿了,平日里慈祥温厚的眼神,多了几分坚毅、向往与深深的忧虑。

2008 年3 月,在罗老的奔波努力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标志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运河文化遗产却不断受到严重的冲击。 

谁都知道,“中国式申遗”的特点是“重申报,重开发,重旅游设施建设;轻保护,轻科学文化研究”。令人担忧的是,在申遗关键的一年中,大运河是否会因为沿线城市的各类“整治”“改造”“打造”“恢复”“提升”计划变得“焕然一新”,失去申报遗产必要的两个条件——真实性和完整性。

罗老忧心忡忡地说,他最担心的是如果按照一些城市“功能分区化,空间标准化”的模式,大运河沿线将出现文化过程被中断,文化内涵被置换的悲剧。一旦所谓“新地标”出现,将从根本上否定沿岸原有的城市秩序,未来的空间将成为消费社会的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容器。那些历经百年积淀而成的各类多样化的聚落空间,最终将被一种标准化组织的商业空间所代替。

为此,罗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比对街区的保护修复工程,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首先是真实性有规则。保护街区的全部历史信息,不按今天人们臆想过去历史的情况对街区进行重建、恢复或生造,对现有的历史环境的整治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其次,完整性原则。即在个体层面上,保留“历史岁月的痕迹和特征”;在群体层面上,“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承认历史包括近现代的一些遗存,只要不是和历史环境格格不入的,都可以允许其存在”,使街区具有“可读性”。第三,可持续性有原则。即“延续原有的居住功能”,“真实地反映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使原有的生活氛围得以延续,政府和居民共同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

我与罗老1988 年相识,历经十二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终于投入师门,正式成为罗老的弟子,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让我没齿难忘的是,我和王铮先生合著的《中国古建筑继承与发展》付梓出版时,专程到北京请教恩师以求斧正。那时他已八十高龄,但对学术的敬畏和治学的严谨,似乎使老人家焕发了青春!他字斟句酌,认真批改,从义理到辞章,从插图到引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并欣然题写书名作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褒奖。他在序言中写道:“继承”是指他们在古建筑保护维修方面的总结,“发展”是指他们在继承中国古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在规划设计仿古建筑方面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的经验总结。当他得知这本书被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外三十多家知名学府及建筑研究机构收藏,特别是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协会(CIOB)主席麦克布朗先生收藏并给予高度评价时,他高兴得像个小孩子,连连拍着我的肩膀说:“成岗长大了!成熟了!”

虽然罗老已离开我们1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李成岗 陕西大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院长 )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建筑 罗老 空间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