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山东方案”

山东省政协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协商议政综述

2022年07月25日 17:39  |  作者:张文敬 雷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7月25日电记者 张文敬 雷蕾“黄三角盐碱地开发,东营是主阵地、主战场之一。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进科、企、政联动融合创新,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新模式……”

7月20日,山东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开展协商议政。东营市政协副主席韩利学分会场隔“屏”连线,就目前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水资源紧缺、科技协同攻关力度不够、综合利用模式亟须创新等“盐碱地农业之题”提出建议。

会上,省政协委员张兆明、曲绪仙、高中强和东营市政协委员刘志鑫、滨州市政协委员宋元瑞,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和基层群众代表赵茂林、贾曦、吕善勇、梅荣超,滨州市政协主席范连生,分别从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提高科技创新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高效生态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现场回应了大家关切。

数据显示,山东省现有盐碱地889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有盐碱地698.56万亩,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两市,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78.58%。

为筹备好本次月度协商会,山东省政协自3月8日全面启动调研,组织农业农村委委员、有关专家,联合农工党省委和东营、滨州六市政协,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长达135天的广泛深入的调研,做足了“功课”。先后向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兽医局、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农科院、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11家有关单位征集汇总典型案例;与省内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德州、滨州等6市政协开展协同调研,向各民主党派征集意见。

据统计,共有130余名委员、专家参与调研,共收到意见建议700余条,典型案例32个。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育在一个巨大的盐基底盘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和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要用‘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谋划,确保黄三角生态安全;要用‘多策并举’的创新思维去谋划,努力破解用水瓶颈;要用‘大食物观’的系统思维去谋划,多维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副主任张兆明提出,强化“三个思维”以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

“专家提的思路建议,针对性、指导性、创新性都很强,我们将结合实际研究落实。”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张妍华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创新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模式”。

农业要升级,离不开平台赋能。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是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成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作为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副组长,东营市政协委员刘志鑫带领他的团队总结出了一套“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综合配套支持。

“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能否持续走在前,关键看我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刘志鑫建议加快部署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尽快出台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办法,以地块和区域为单元整合各路项目资金,创新农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农业要高产,核心在种子和技术。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是破解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茂林分享了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目前在耐盐大豆、水稻、花生、偃麦草、甜高粱等作物培育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并聚焦种子这个关键,从专业角度一口气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挖掘作物的耐盐基因、选育抗盐碱作物品种、创新栽培技术模式、打造耐盐碱作物全产业链、创建耐盐碱作物博物馆六条建议。

对此,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于书良回应:“省科技厅将重点支持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聚集高端科教资源、招引高层次人才,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

“‘小麦抗逆节水技术’解决了盐碱地小麦春季容易旱碱叠加又缺乏灌溉水的难题;玉米小麦‘双深双晚’水热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增加了土壤蓄水,做到夏水秋用,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而‘小麦全幅匀播技术’能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聚集和田间杂草生长,增加亩穗数容量,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推介好技术、好经验和好方法方面,滨州市政协委员、宋元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科科长宋元瑞显然有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在他看来,好技术的价值体现关键在于推广应用。“要推广就要做示范田给老百姓看,要做示范田就得免费给机械、给物资、还得保产,全部收益得归农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宋元瑞建议对生产效果明显但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技术设立专项农技推广项目,对升级财政支持的涉及盐碱地农业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双首席专家制度”。“即设定一个科研首席专家,主要负责技术研发;设定一个推广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对科研方向和实现路径提供建议。”他解释称,推广首席专家应由长期在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环节并有一定业绩经验的推广人员或生产经营者担任。

现场还连线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增收的受益者——无棣县种粮大户梅荣超。“2020年,我们那里推广了‘小麦全幅匀播’技术,当年小麦亩产就比传统条播高出约200斤。去年秋天我们合作社种了300多亩小麦,今年收下来亩产有1000多斤!今年我们合作社的1000多亩地,计划全部采用‘小麦全幅匀播’技术。”

除了“小麦全幅匀播”,梅荣超还分享了“双深双晚”技术适合盐碱地的优势:“双深双晚”技术非常适合盐碱地,去年降水较多,采用“双深双晚”技术的农田受灾较轻,减产不多;未采用“双深双晚”技术的农田,每亩地大都减产二三百斤。与此同时,梅荣超也代表黄三角盐碱地上的广大农户倾诉了自己的“期盼”:“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这些技术的好处了,我们都盼着省里多出好政策,支持这些新技术、好技术的推广,让更多农户能用上,多产粮食,提高大家伙儿的收入。”

“近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四件事:一是今年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投入6000余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投入2亿元开展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动盐碱耕地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支持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承接近40万亩种植面积,每亩国家和省补贴200元,总投入近亿元,这是农户可以直接受益的;同时,还投入4000万元开展了复合种植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四是协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落户东营,建设了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盐碱地生物农业科研实验基地,每个平台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为盐碱地新技术研发推广搭建了平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的一番回应,让在座的各位顿时觉得“走心”又“暖心”。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传统大豆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大豆生产的重任,建议在黄三角盐碱地实施大豆开发工程,为保障我国初级产品供给、构建新型大豆产业体系作出应有贡献。”农工党山东省委一级巡视员吕善勇建议。

“作为黄三角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滨州市拥有盐碱地151.7万亩。坚持‘改、育、养、活’并举,构建起农、果、牧、渔、林等盐碱地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推动盐碱地高效生态利用,提高盐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滨州分会场,滨州市政协主席范连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部分县区因地制宜构建经济作物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生态资源保护模式和构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的一系列特色案例,引得在座委员和专家学者的连连称赞,被誉为盐碱地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的“滨州实践”。

……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大家提出的建议,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扎实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曾赞荣充分肯定了委员们和专家学者们立足生态保护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并作出回应。

葛慧君表示,省政协要持续关注盐碱地问题,加强同有关部门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联系沟通,为全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不断聚识聚智聚力,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山东方案”。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盐碱地 综合开发 开发利用 农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