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2年第四期

我与唐梅的诗意邂逅

2022年07月28日 13:07  |  作者: 唐 建  |  来源:《画界》2022年7月 第4期
分享到: 

我自幼喜爱梅花,在山东老家的老屋前有一株百年老梅,每年春节时都会凌寒怒放,成为烙印在我心底最美的乡愁。我的寻梅之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机会从一位美国梅花研究专家的论文中了解到我国古梅的分布。十几年来,我几乎年年到云南,足迹遍及云南的梅乡,“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这首《寻梅》诗表达出了我寻梅的艰辛和坚定的信念。

踏遍苍山觅玉葩120×240cm-2020年-唐-建

踏遍苍山觅玉葩 120×240cm-2020年-唐 建

2016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好友阿明告诉我在陡峭的澜沧江畔大木厂有一棵古梅,由于山路崎岖,加之高原反应,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这是一棵要三人合抱的老梅。主人欲变卖谋利,我心急如焚,“手抚老柯辞老友,吾心护佑似钢坚。”一定要保护好古梅,让子孙后代能够见到它。经过多方努力,老梅终于被挂牌保护,后经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内仅有的宋梅,自此我暗下决心寻梅、护梅,传承梅花精神。寻梅护梅之路是艰辛的,十年来,我们的团队先后发现了未被著录的唐梅、宋梅、元梅及明清古梅近百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梅就有六株。

黑土地198×198cm-2017年-唐-建

黑土地  198×198cm-2017年 -唐 建

花桥村地处博南山的半山腰,是博南古县衙所在地,东汉明帝(公元69年)立县,公元前四世纪开通的博南古道穿村而过。花桥民风敦厚朴实、自然风光优美,古村清流急湍、茂林修竹,普照寺内的元梅被陈俊瑜院士誉为“三大元梅”之一。

我2006年初次到访的时候这里还是花桥小学,从此我几乎每年如约而至从未间断。记得第一次来花桥,我久久站立在老梅树下,思绪接千年,似乎早就与老梅有约,一下子开悟了。古人画梅是一种疏、瘦、老、枯的审美特点,但眼前的千年古梅却是高大挺拔、苍劲繁茂、霸悍雄奇的气象,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梅与时间、大自然的顽强抗争,古梅呈现出了茁壮与新生。因此,我画古梅不再拘于一枝一花、疏影横斜的传统模式,而重在通过全景式的构图、枝干的纵横穿插、苍劲浑厚的笔墨,突出古梅的“苍厚”“繁茂”“向上”“新生”,体现老梅的“野气”和旺盛的生命力。

青松寒不落69×138cm-2020年-唐-建

青松寒不落  69×138cm-2020年-唐 建

距今八百年的元梅,张合四方天地之神韵,倾吐万物自然之灵气,散发着亘古不变的奇异馨香,远看像一把张开的巨伞,遒劲挺拔的枝丫,擎举着万千玉雪,婆娑多姿;近观老干如“虎卧凤阙”“龙蟠虬结”,枝干扭曲盘旋,如“龙跳天门”“笔走龙蛇”,树皮早已斑驳脱落,但依旧茁壮挺拔,遍生藓苔。最奇的是它的枝干,阴阳顿挫,大开大合,如怀素的一笔草字,连绵不断;又如脱缰的野马自由自在、一泻千里;花朵或含或开,参差偃仰,淡粉妖娆,真乃“天下第一奇梅”。

沂山秋色98×198cm-2019年-唐-建

沂山秋色  98×198cm-2019年 - 唐 建

在澜沧江边打鹰山下的阿腰寨,我们发现了一株千年古梅,刷新了有关原本古梅的最早记录。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梅花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专家,共同鉴定为“唐及以前”的古梅。

2019年国庆节这一天,通往山里的道路修葺一新,老梅重现雄姿。唐梅主人杨绍丽、梅友公社代表和村民簇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古梅前合影,迎接祖国七十华诞。我即兴题写“唐梅”二字,并撰写对联“博南门第春常在,唐梅之家花永开”“山对晋唐千里月,庭闲老树万枝花”,表达了对杨绍丽一家数代保护古梅的敬意。

唐-梅120×240cm-2020年-唐-建

唐 梅  120×240cm-2020年-  唐 建

应永平县委、县政府之约撰写了唐梅碑文题记:永平县杉阳古镇汉属永昌郡博南县,现仍存“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此树唐梅也,青梅宫粉之类,为杨绍丽家世代所有,自称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中原迁居阿腰寨时即存此古梅树,数百年未见明显变化。现高15余米,树冠16余米,据老人回忆,古梅原为一本四干,今存二干,左径约85cm,右径约76cm(另外一干于五年前折断,一干无考),树径约150cm以上,树干扭曲断裂、中空透光、且树皮纵裂隆起呈舍利状,对比花桥元梅及滇中古梅,经科学分析论证,初步鉴定为千年以上之唐梅,为世之仅有。公元2019年初,由梅友公社唐建、周显泽、段正武、庄明海等在博南山中寻得,永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并多方筹集专款保护,今古梅、古道已修葺一新。千年梅王之呈现,此乃国运昌盛之兆也,是为记。

毛泽东咏梅诗意-69×138cm-2021年-唐-建

毛泽东咏梅诗意  69×138cm-2021年- 唐  建

多年的寻梅,我与云南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古梅远离城镇,生长在深山峡谷,这里土地干旱贫瘠,人迹罕至,大多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寻梅护梅的同时不忘扶贫扶智,带动梅乡群众发展旅游、实施乡村振兴,多次捐资助学帮困。在元梅所在地花桥村,捐赠图书,成立了乡村图书室,并开设古梅画馆,每年举办书画展览,为当地村民提供义务教育、学术讲座、艺术辅导,年年都义务为当地群众书写春联。

五月初的北京,乍暖还寒,新一轮疫情悄悄地袭来。想起庚子年元月,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刚结束,武汉便爆发了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人人自危,一时茫然不知所措,饭店纷纷关门、旅馆谢客、超市一空。我们师生几人被困在云南一个偏僻的小乡镇,与博南老梅朝夕相伴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墨雨正淋漓97×180cm-2020年-唐-建

墨雨正淋漓  97×180cm-2020年- 唐 建

在这举目无亲的艰难时刻,要感谢永平朋友的无私帮助,使我们师生能顺利度过疫情。周显泽、阿明为我们每天吃饭的问题操碎了心,老李住在博南山顶,每当我们路过时,他都会精心烤制五斗茶招待我们,大长山郑社长捧着一锅热乎乎的鸡蛋步行一里地送给我们当午餐,阿腰寨绍丽扛着新砍下的芭蕉,悄悄地放在我们跟前。因为封控,只能在方圆几公里的区域活动,我们走遍了村寨里的沟沟坎坎,从梅花开到结梅子,几乎画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幸好我们可以每天和老梅厮守对话,老梅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使我们在几个月的疫情期间不寂寞、不孤独。唐梅老干多年腐朽,早已中空透光,说也奇怪,一只老母鸡看着我们每天围着老树画画,就索性在唐梅树洞里下起了蛋,一共下了13个,然后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孵起了小鸡,到后来竟然孵出13只小鸡,我们纷纷为小鸡拍照,并取名“唐梅鸡”。

农家拾趣69×138cm-2020年-唐-建

农家拾趣  69×138cm-2020年-  唐 建

我痴于梅,友于梅,敬梅冰清玉洁、岁寒傲雪之精神,寻梅、赏梅、画梅、护梅乐此不疲。“何人十载博南客?踏遍苍山觅玉葩。霜结千年香彻骨,半生相识是梅花。”苍山洱海,老梅有知。


唐 建

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文艺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创作研究方向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山东大学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政法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杨文军

文章来源:《画界》2022年7月 第4期

排版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古梅 唐梅 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