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者正青春>照片里的青春

照片里的青春丨文章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2年08月01日 18:4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1

图为邓伟志考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大,后来和上海社科院等合并)时的留影。

我于1960年从上海社科院经济系本科毕业,那个年代我们的座右铭是“一切听从祖国召唤”。1960年3月下旬,我在毕业志愿表上写了首打油诗,表达了自己“哪里需要哪里去”的心愿,后来,我被分配到上海社科院学习室工作。

1961年,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主任刘瑞龙、副主任杨谷带领工作组来到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公社。我是工作组的一个成员,当时大学毕业不到一年,是标准的“三门干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到白茆以后,我立即响应号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我深感我的语言农民听不进。我向刘瑞龙、杨谷方讲述了心中的苦闷。他们说,“正好!白茆是山歌之乡,你抽时间去采采风”。

在采风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劳动者生活、战斗在变革自然的最前沿,他们的语言最生动形象,最平易近人,最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几十年来,白茆采风与白茆山歌一直印在我脑海中,督促我转文风,鞭策我走基层。

22

图为邓伟志在白茆采访白茆山歌歌手

我一直对民族调查有着浓厚兴趣。1976年我与徐永庆、朱长超考察古人类遗址。先到广西,再到贵州,最后去云南。云南当时的省立博物馆少数民族资料还不够丰富,与博物馆沟通后,我们决心到中越边境的云南金平县苦聪人村落调查。

到苦聪人聚居地非常艰难。先坐小火车,再转汽车。到了金平县,只能骑马了。骑马对我不难,但没想到在十万大山只能走马,不能跑马。尽管小心翼翼,仍然有次马失前蹄,我摔下来,滚下悬崖。幸运的是,我被一棵树拦住,保住性命。在从悬崖下抓住野草和荆棘往上爬的过程中,双手满是鲜血。再往前走,必须披荆斩棘,但马怕疼不肯走,我们只好步行。

下要防荆棘下的毒蛇,上要防趴在荆棘上的蚂蟥。我们一行三人和向导都是男性,每走一会儿,就把衣服脱掉,彼此查看身上有无蚂蟥。有的话,就一掌拍落。走出雨林区,要爬红军长征时过的那种铁索桥,桥下是滔滔洪水和万丈悬崖。过了铁索桥,要徒步趟激流,然后爬陡坡,再要走110里的山路。

通过这次艰难的调查,我对苦聪人的生产方式、发展状况、民族意识有了直观认识,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并呈报相关机构和领导。

刚参加工作时,杨永直、李培南、庞季云等都教育我多读书,多调研,多练笔。这“三多”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我终生的座在铭。多年来,我牢记导师“要沉到底调查”的教导,喜欢往下面跑。“沉到底调查”给我的最大启发是:老百姓嘴里没套话,笑声、哭声、叫喊声,我声声入耳,倾听人民之声是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泥土是生产社会学理论的沃土。文章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些年来,我出了30来本著作(含合著),写了一两千多万字,出版了25卷本《邓伟志全集》。我虽崇敬、信奉李大钊的“妙手著文章”,但是我没有本事完全做到,我是“秃笔写文章”。

如今我年已八十有五。我牢记一位劳模的话:“小车不倒只管推”,我将继续对科学不断求证,继续对真理不懈追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口述 邓伟志

整理 毕伟

约稿人:贾元昌

邓伟志  简介:邓伟志(1938~),安徽萧县人。民进第七届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民进中央副主席,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