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乌龙铺听歌(下)

2022年08月08日 15:5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冯 并

冯并

更重要的是,1947年秋天,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两次过佳县,首次去了白云观,他指着白云观的古建筑对当时的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说,这些都是古建筑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要毁了,你明天就出个布告一定要保护好。毛泽东同志与群众在重阳节逛庙会,在宫观里看晋剧,主人要他坐前排,他说他个子高,把前面的老乡挡住看不好,一直坐在了后排。他还给佳县县委题了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他也按着乡俗同群众一道抽过签,抽出的是“日出扶桑”,是东方要红的意思。这些细节记录在佳县的纪念展览馆里。

毛泽东同志第二次到佳县,是1947年9月转战佳县神泉堡时,在那里的一孔老窑洞里工作了57天。在神泉堡,他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首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修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起草土地法改革大纲和90多份发往前方的电文。周恩来同志后来这样评价说,毛主席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转战米脂杨家湾,在那里住了四个月零两天,“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历史声音,就在那里发出。1948年春天,中央决定离开陕北转向华北,进入战略大反攻时,中央纵队正式从吴堡川口村渡口东渡黄河。正是开河季节,黄河上尚有流凌,毛泽东同志登上第一只木船,回首凝望来路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乌龙铺现在也叫作乌镇,在佳县通向米脂和吴堡的中间,因此处在交通路口上。1944年,延安鲁艺秧歌队到佳县、吴堡慰问八路军将士,路经乌龙铺,得知住在乌龙铺的李有源和他的叔叔,是生产模范,也是唱歌能手,便在他家炕头上海聊起来。说到唱歌,李有源说,俺们叔侄俩也编了个新的信天游,叔叔嗓子亮,我编新词叔来唱,说着他的叔叔就拉开嗓子,《东方红》就横空出世了。

《东方红》的曲调,最早是佳县一带流行的《芝麻油》调,也叫《移民歌》,即兴填词开唱,自娱自乐。多半是情绪明朗的情感写意民谣,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换过新词,“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咱们边区满地红”。再后来,音乐家安波填了新词,“骑白马,挎洋抢,三哥哥要吃八路军的粮”,改唱了《骑白马》调。歌词描述了佳县青年参加八路军的纯朴感受,流行一时。李有源《东方红》的最新词作,则进一步聚焦在人民领袖身上,对新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从意境还是思想上,都有了不断升华的最新高度。从1945年开始,一曲《东方红》从陕北唱到了大江南北,1970年又随着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了太空。

李有源的后人还住在乌龙铺。遗憾的是,我没有见着李有源的后人,但看到了他们的新房和新院落,一扇大门,春节里贴的火红对联依然如新。据说,他的侄子和孙子们唱起《东方红》来,也一样声音浑厚有底气。

有幸的是,在这里,我们在民俗户住了一夜,除饱餐了一顿油糕和二米子米饭,也还在这里巧遇了一场自发的“晚会”。店主人的几个儿女是歌迷和能拉会唱的人,在店里开了卡拉OK,有时还要打打“座敲”,也就是民乐演奏会,但多数曲目是信天游一类的延伸。穿透了晴朗的夜空,《东方红》自然是第一支歌曲,接下来,从“山丹丹”到“兰花花”,从“高楼万丈平地起”到“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乃至很早就听到的“翻身道情”,好像是个陕北民歌的专题晚会。最后则是《南泥湾》,但中间也插了不少具有信天游风格的现代摇滚版“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以及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等等。

道情其实不算信天游,是古代游方道士们的清唱,各地有各地的特色。1942年由延安鲁艺文工团发掘出来,后来又由王昆、郭兰英等演唱后,红遍大江南北。那首著名的《南泥湾》,其实也是陕北秧歌和信天游词风的艺术结合。乌龙铺是信天游的一个老歌乡,这里的民歌有陕晋山曲嫁接的特点,因此品类更多,诸如听过的一曲《桃花红来梨花白》,那旋律像陕北的信天游,又像梆子流行地区的山曲。

恋恋不舍地离开乌龙铺,到吴堡去。路上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国风和正在兴盛的国风潮。国风是同古老的《诗经》连在一起的,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在《阳货篇》里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说的诗固然包括了风雅颂,但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信天游虽然没有与古来的国风去画等号,但应该也是近现代国风潮的一个源头。

猛然记起《黄河大合唱》。以保卫黄河为主旋律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1939年5月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公演。那是冼星海、光未然熬了六天六夜创作出来的。在延安既无交响乐队也缺少乐器的情况下,冼星海自己指挥乐队,用自制的低音胡和在瓷缸桶里摇击饭勺,去模拟黄河的惊涛骇浪。

一路上,也不断回忆在大学业余合唱团里排练《黄河大合唱》时的一些情景,浮想联翩。在《黄河大合唱》一气呵成的八个乐章中,中西音乐艺术得到完美结合,其中的《黄河船夫曲》直接取材于黄河上的船歌节奏和旋律,一声声“咳吆”,托出了“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的时代主题。《黄水谣》虽然是女声美声齐唱,却在“河流万里长”中充溢了“黄水奔流向东方”的时代韵律,而那首《黄河对口曲》则无疑有着陕晋道情的某些影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民歌在传承创新中,也会不断生长出现代艺术之花。

看到黄河了,在一个洄水湾的小渡口上,一支渡船划在了河心,但这渡船已经不是当年习见的那种摇橹船。场景换了,挡不住旧日的歌声再起。在上游河对岸的小码头上,有一位抖弄缆绳的人,突然顺风抛出一句船歌,细细辨听,这不就是那首人们已经很熟悉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吗?

(作者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6日   第 07 版)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乌龙 佳县 陕北 信天游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