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要闻

端牢"中国饭碗"之"总书记回信了!"丨“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2022年08月09日 09:1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我这个老农民”

“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烈日下,徐淙祥的影子拉得很长,被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话语间满是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1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我这个老农民!”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已有月余,徐淙祥每次回味仍难掩激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在信中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种粮能手”的徐淙祥头衔和荣誉不少,但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种粮食的人”。

时钟拨回到2011年4月8日。当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调研,与徐淙祥以及正在忙农活的村民亲切交谈。得知徐淙祥管理的这片地2010年亩产达到700多公斤、比平均亩产高出200多公斤时,习近平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我们一直牢记心间。”多年来,徐淙祥坚定科学种粮的信心,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单产纪录,其领衔或参与研发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也成为当地及周边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今年夏收,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再获丰收,“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双双突破800公斤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

6月1日,怀着喜悦的心情,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汇报多年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用机械化、现代化战胜自然灾害的情况,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令他激动的是,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一句句嘱托与勉励,令徐淙祥乃至全国农业工作者倍感鼓舞、心潮澎湃。

“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收成,全靠政策好、品种好、科技好。少一个‘好’,那都好不了!” 69岁的徐淙祥思路非常清晰,他明白,连年丰收的背后,是党中央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结果。

“好政策”具体到安徽,就是“两强一增”行动,即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安徽在全国率先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截至2021年,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10万亩。而作为闻名全国的“百亿江淮粮仓”,阜阳市更是全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全市753.7万亩小麦总体表现为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齐增”,面积、产量“双提升”。

“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阜阳市政协主席李志伟在组织专题学习的同时,还成立了调研组围绕“多种粮、种好粮”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信心满满。

“关键得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

“良种良法好,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增收几百块。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

这两段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出自徐淙祥自己编的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收录有关于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60首谚语栽培法,是徐淙祥根据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种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得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作为一名“职业农民”,徐淙祥对于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在他看来,种子、化肥等用量背后都有“大学问”,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要“精打细算”、科学种粮。

1971年高中毕业后,徐淙祥回到家乡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务农。50年前,当地农民辛苦侍弄一年,小麦亩产也仅仅几百斤,大豆产量则更是可怜,少的只有几十斤,一遇到自然灾害,口粮问题都难以解决。而同时期的农业发达国家,小麦亩产已经超过千斤,“同在一个地球,同晒一个太阳,为什么我们的产量就上不去?”带着这样的疑问和不甘,徐淙祥开始钻研农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意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种植。

培育优良品种、找寻栽培方法、进行试验耕种……几十年来,徐淙祥不断摸索适应当地优质高产栽培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随之而来的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不断刷新安徽省单产纪录,“这就是我们说的‘良种配良法,优质产量高’”。多年来,徐淙祥与安徽省、阜阳市等农业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如今,他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我们就有底气实现粮食生产年年丰收。”阜阳市政协主席李志伟这样评价。

2015年,太和县整县制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学种粮便是其一大特色。除了科学种粮外,数字养鱼也体现出这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技含量。

一排排蓝色集装箱,以及写着“养殖箱体全程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还您江湖鱼的味道”等字样的标牌,显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我们模拟活水循环,采用尾水处理、养殖废水利用等方式,打造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实现全程可控化、标准化生产。”在太和县良庄农业科技园,负责人陈金良向记者介绍起他的“智慧鱼塘”。

在智慧渔场数字控制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有数字渔业信息管理平台,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一目了然,可以对鱼类生长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与普通鱼塘相比,集装箱养殖同等数量的鱼,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均在90%以上。”陈金良告诉记者。

“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念兹在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就再次提醒:“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以种粮大户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回信中就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1230亩,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粮食生产千亩连片,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15%左右,又与面粉公司签订长期订单销售合同,优质麦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3%—5%。现在,徐淙祥创办的农业合作社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其中许多农户在徐淙祥的帮助下从贫困户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在全国,众多像徐淙祥一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带着乡亲们选优品种、用新科技、护好耕地,年年抓紧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多种粮、种好粮,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徐淙祥说,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徐健已经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植专家,孙子徐旭东在2018年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农村扎下根,成为“新农人”。更令徐淙祥兴奋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新生力量来到田间地头,不仅返乡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

夏粮归仓,秋苗正旺。如今,乡亲们经常能看到徐淙祥祖孙三代的身影一同出现在田间,一株株绿苗正酝酿着再一次的丰收。谈起未来,他们还有许多想尝试的方向,比如如何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强农产品品牌等,“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刘劲松 本报记者 王慧峰 见习记者 吕婉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