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盟 人物风采 史料纵览

首页>多党合作>民革

牵手续写山海情

——民革帮扶纳雍县董地乡乡村振兴纪实

2022年08月16日 15:50  |  作者:李筱 易洪垚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本报见习记者 李 筱 通讯员 易洪垚

编者按

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充分展示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及各级组织倾情倾力、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参与贵州毕节试验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在新时代助力毕节试验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做法,本报记者走进毕节,围绕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开展的创新做法、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等进行深入采访。本版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敬请关注。

今年77岁的杨绍权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的老支书。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杨绍权如数家珍。“这里之所以叫‘田尾巴’,是因为以前村里的农田从山脚一直通到那边,远看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杨绍权站在主干道旁的村民活动广场上,指着远方道路的尽头说道。而他脚下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却仅有两年多的历史。“这里本来什么都没有,连路都没有。”杨绍权回忆说。

2018年11月以来,根据民革中央统一部署,民革浙江省委会与纳雍县董地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19年,在民革浙江省委会的帮扶下,依托“美丽乡村”“四化”示范村建设契机,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被列为民革浙江省委会帮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浙江民革先后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帮助田尾巴组完成了示范点道路铺油、硬化农户门口地坪、修复破旧房屋和村庄主干道、建设排水沟渠和乡愁馆、改造村卫生室、新建村民活动广场等一系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助推全村生态人居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杨绍权的家就是村民广场对面半山腰上的一栋带院子的二层小楼。在院子里,杨绍权种满了花草,还养了十几箱蜜蜂。“酿了蜜我就去乡里赶场卖掉。”杨绍权说,“以前去赶场要穿雨鞋,泥巴还是会甩到小腿上,现在穿拖鞋都能去赶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馆外墙上的一行字道尽了种植大户王加法的心声。自村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王加法也将自己的苗圃从六盘水搬回到了村里。“搬回来之后,我就能一边挣钱,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了。”而搬回家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王加法看到了“美丽乡村”的前景,“美丽乡村建设对于绿化会有更大的需求。”

经过三年的发展,王加法的苗圃目前占地约50亩。通过流转当地农民土地和雇村民做工,他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共同致富。“每人每天的工钱一百元,最多同时雇了四十几名工人,每年都要支付十几万元的人工费用。”王加法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董地乡不仅吸引了本地产业大户回乡发展,也吸引了来自纳雍县其他乡镇的产业大户刘吕来到这里创办蛋鸡养殖场。据乡长王雨波介绍,自2018年建场以来,民革浙江省委会给予了长期关注和技术支持。目前,该养殖场年产蛋量过亿枚,年销售额约6000万元,累计向董地乡建档立卡户分红1025万元,为其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3个,人均月薪超过3000元。

董地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民革中央助力纳雍县脱贫攻坚的缩影。

中共十九大以来,民革中央结合纳雍县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全党参与,重点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作用,推动包括浙江在内的8个民革省级组织,结对帮扶董地乡等8个乡镇,其他22个省级组织围绕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补齐短板弱项、改善民生基础等方面,充分发挥系统资源优势。以“组团式”帮扶的形式,将定点扶贫作为抓手,民革中央在公益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助推纳雍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纳雍乡村全面振兴。

“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民革将与纳雍携手写下更加动人的美丽乡村山海情。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乡村 民革 扶贫 建设 杨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