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实践

科技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来自清华附小的实践

2022年08月24日 09:21  |  作者:通讯员 毛新玉 记者 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他们不是演员,也不是主持人,他们就是一线的普通教师,没有任何彩排,开学伊始,便走向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通过村村通将课程送到各个家庭。”在8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动情地讲述了2020年抗疫期间,清华附小与乡村地区师生“同上一堂课”的过程。

走好数字化转型,让师生“过好每一天”

在清华附小有一座日晷雕塑,含义就是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与时俱进,过好每一天。

看着这个日晷,窦桂梅常常陷入这样的思考:“只有借助教育信息化赋能每一个孩子,每一节课堂,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把每一天过得扎扎实实的,老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内心才会幸福。”

在不断探索中打破传统,创新教育应用场景,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窦桂梅介绍,基于学校老师们的共同需要,清华附小出台了“数字化赋能一日学校生活,构建教育新生态”的学校标准。希望通过标准重塑教师课上课后双育人的胜任能力,用新科技赋予教师新育人能力,让未来的“一日学校生活”更加充满期待。

“以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为例,借助智能技术,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任务,实现课程、课堂、课业闭环管理。”窦桂梅说。

清华附小通过“互联网+教育”打造数字化校园生活环境。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新型一日学校生活的教育生态,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服务。

“以语文课为例,基于教材单元目标要素的教学,为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班级圈的分享,大单元下的整体任务提前发布,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带着准备和储备来到课堂上。”窦桂梅进一步介绍说,学习过程中,教师借助学习的终端进行后台数据整理,通过学校一直以来的课堂“四动”: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来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其中,小组间可以打通共享资源,实时阅读共享和批注,从而使得一对一的讲授变成多维度、多系统共享下的综合学习。课后持续共享,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社区。据介绍,疫情期间,清华附小完全实现了学伴共同体的常态化,班级圈的分享、资源的推送、成果的转化。

“无体育,不清华”。体育课上,清华附小同样做到了科技赋能。5年来,清华附小通过为学生配备手环来实现基于学生体育数据分析后的诊断与反馈。从而精准地推动了教学的改进,并通过连续跟踪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清华附小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份《体质健康报告》,包括针对性的锻炼建议。

清华附小通过对学习资源数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和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的治理,不断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个学校的有效治理。

构筑由“我”到 “我们”的教育共同体

近年来,清华附小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基础上,还和一些乡村学校建立了共同体,通过开展优质资源的共生共享模式来缩小数字鸿沟。

2020年抗疫期间,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倡导下,清华附小承担了教育部电视公益直播课“同上一堂课”的任务。据窦桂梅介绍,近4个月时间,232位教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完成了816节直播课,一个学期观看直播及点播总量超6亿多次,覆盖3500多万家庭。

“当想到亿万儿童的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守着电视去看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为他们的孩子奉上的一节节课的时候,作为校长的我十分感慨。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样的资源能成为所有基础教育共享的资源,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窦桂梅谈到,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学生们,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些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也是未来的生力军、主力军,20年后他们和我们的学生一样,将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一天当我们回首时,一定会觉得这些工作多么值得,多么有意义。”

一所学校有这样的使命担当,哪里来的勇气和底气?在窦桂梅看来,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和团队的使命。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清华附小开始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走向。在清华附小,“三个引领”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以北京为例,在构建北京新教育地图中,清华附小承担着跨区域办学,推动实现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任务。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共进和共融。

窦桂梅介绍,“请进来”指的是,自2013年以来,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约30个省份的4968人来过清华附小交流学习。而“送出去”则是利用假期委派清华附小的教师赴乡村地区进行支教活动,2011年以来,先后有640多人次教师奔赴乡村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支教范围北至内蒙古,西到新疆,东至山东,南到广东,覆盖27个省份。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清华附小建立了在线学习共同体,成立了互联网学校。

清华附小的公益服务引领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为第一个阶段,主要用清华远程教学站点为载体,共享输出性资源,探索反馈改进策略;第二阶段从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通过创办在线学习共同体和互联网学校,共建适切性资源,形成共生发展模式;第三阶段从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创新了“直播课堂”模式,共创系统性资源,深化共生发展模式;第四阶段从2020年6月至今,建设“双师课堂”,共同建设成长性资源,优化迭代治理系统。

窦桂梅介绍,学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来助力乡村振兴。疫情期间,清华附小与狼牙山红军小学等学校手拉手开展“云上庆六一,共传红色基因”活动。此外,清华附小与新疆、台湾、甘肃等省市乡村地区学校建立足球交流关系。通过共建共创,引进基础资源实现区域共进,带动乡村地区共同发展。

(通讯员毛新玉系清华附中潭柘寺学校教师,之前曾在本报实习。)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清华 教育 附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