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守好西藏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全国政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调研综述

2022年08月26日 16:03  |  作者:孙金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拉萨8月26日电( 记者 孙金诚)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极为宝贵的国家财富。西藏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气候系统的“扰动器”和“稳定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就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通过实施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草原资源监督、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等措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然而,西藏草原生态保护仍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天然草原局部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需要,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长治久安。

918f9785-a3d3-42b8-9a34-e38566a1d228

调研组在那曲市凯玛村草场调研

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事关生态问题、民生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政治稳定问题。全国政协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问题,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持续深入开展专题跟踪调研。7月27日-3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围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赴西藏自治区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巴特尔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调研实效,把这次调研工作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为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努力。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距林芝市巴宜区70多公里的“龙王谷”,有一个让人不想家的小镇——鲁朗小镇。它拥有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瀑布、河流、温泉……还有多个美丽的牧场,其中高山牧场是林芝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草甸牧场,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葱茏、绿草荫荫、山花灿烂,雪域高原“美”出别样风情,这是西藏自治区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绘就的生态美景。

草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我国是草原大国,西藏是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省区。据统计,西藏草原总面积达12.01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6.5%,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0%。

西藏草原以其广袤的面积、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等因素,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保护好西藏这片净土上的草原,对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振兴西藏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为守护好西藏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持续努力、高位推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调研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江白表示,2019年以来,全区不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共落实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资金14479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232.87万亩、防治草原有害生物927.5万亩。不断加强草原资源监管,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严格查处破坏草原植被的违法行为。持续推进草原生态监测,采取实地随机监测、固定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年度动态监测草原资源和利用状况。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初见成效,拉萨那孜、山南哲古、那曲凯玛等3处特色草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草原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继修订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西藏自治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等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起草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依据。

“在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利用‘江水上山’水能提灌技术开展草原灌溉,提高修复效果。”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项技术目前已在全区7市(地)推广运用,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国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

此外,据了解,西藏自治区还成立了林业和草原高端战略智库,重点研究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相关重大政策问题、重点领域产业、重大专项计划,并开展重大工程、标准化建设、科技政策实施情况决策评估,加强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发展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西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7.14%,比2015年增加了4.84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到11560.4万吨,比 2015年增加42%。

西藏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江白也坦言,局部地区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草原管理利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强有力的规划设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表示,当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覆盖面不广,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投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急需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修复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草原保护修复投入力度。建议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度提高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湿地生态补偿等补奖标准。深化草原投融资改革,完善社会资本参与草原生态建设的制度机制,促进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对草原的有效管理是加快草原保护修复,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张裔炯表示,西藏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林草长制,构建起属地负责、党政同责、部门协调、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森林和草原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可以预计,西藏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阶段。同时,他也表示,草原保护修复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进步和广泛运用能够为草原的建设与保护插上高质量发展的翅膀。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市、县草业顶层设计,增加自治区内草业科研机构,特别加强人员配置和科学规划,引进高层次草业专业人才。同时,加强草业专业技术人员援藏力度。

也有委员认为,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制约着西藏草原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西藏从事草原保护、草原建设的机构和人才缺乏,尤其是县级草原行政管理机构存在明显弱化问题,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力量流失严重,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缺乏,草原监管力量大幅削弱,无法满足草原管理、技术研发和服务人才需求。同时,林草部门对草原生态修复方面的科技研究仍处在空白期,无法做到系统性、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建议健全基层草原监管体系和机构,完善草原监管手段,采用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的方式,壮大草原生态保护队伍,提升队伍业务水平。

ed87d755-e948-4887-8c79-0229ce421d30

调研组在了解人工种草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刘红光建议,建立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随时掌握一定时间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趋势,既能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建设规划提供基本数据,也为进一步采取可行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顺向演替。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沿着青藏公路从拉萨出发,在念青唐古拉山脉间穿梭,行驶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当雄盆地,目之所及皆绿意葱茏,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牛群撒落其间,像一粒粒裹着光辉的珍珠……

拉萨市当雄县,藏语意为“挑选的牧场”,这里是拉萨市唯一牧业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天然草场总面积1099.5万余亩。

当雄草地虽然广阔,然而受生态环境限制,牧草生长期仅有6个月左右,草地生产力水平极低,载畜能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延续传统落后的利用方式,不合理的放牧强度,草场缺乏科学管理,使草地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草场生态系统紊乱,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阻碍了区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当雄县通过封育施肥、围栏补播、划区轮牧等措施,不断推进天然草地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工作,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民”的方式构建畜牧全产业链,形成了畜群畜种结构合理、牧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当雄县的变化实际上是西藏近年来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缩影。

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西藏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西藏草原退化现象总体上得到了遏制,但局部地区天然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为破解这一矛盾,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开展天然草地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补奖政策,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措施,促使西藏牧区从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转变,促进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现在,草原已不再仅仅只是用于放牧,而是成为西藏的“印钞机”和农牧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平台。

“如今,农牧民的家庭年收入是前些年的好几倍。”在当雄县阿热湿地牧场,牧民曲嘎告诉记者,当地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有几项:畜牧业收入,一只牦牛价值1.8万元至2万元,有的牧民家庭有几十只牦牛,每年牦牛的肉、奶收入有50万元左右;草原生态奖补资金,目前国家的补贴标准是禁牧草原每年每亩7.5元,草畜平衡草原每年每亩2.5元;民宿旅馆、做生意和务工收入,每年也有十几万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虽然在当雄正在变为现实。但就目前总体而言,西藏草业产业化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发展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种植养殖技术不先进,部分牧区仍处在“靠天吃饭”的自发状态。

“发展草原生态产业,是解决草原环境保护与草原产业发展矛盾的根本性举措。”在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多杰热旦看来,如果没有正确的产业政策配套,只是单纯地强调草原保护,而不重视草原产业的发展,会对牧民生计产生不利影响。他建议,坚持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生产“双手抓”,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封育治理措施落实,推动实现限牧、轮牧、退牧有机循环,着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强调草原保护修复,并不是不利用,而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草原,发挥草原的多种功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长唐芳林表示,要积极探索构建草原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做好推进草原治理六大体系落地落实、强化草原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草种业、提高草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牧业一碗饭,旅游一盘菜。”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杨小波认为,西藏草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把生态建设和改善经济结合起来,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建立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机制,提高草原生态资源品质,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使牧区从半封闭的单一经济结构中逐步走向产业综合发展。

格外关注各地生态保护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空军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雷迅表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要走出一条以内生发展为主的路子,从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开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草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守护好高原的绿水青山。

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

科学有序推进人工种草

在那曲市色尼区凯玛村,有一片由油菜花和披碱草共同构成的草场。一眼望去,无边际的黄色花瓣铺展开,随风摇曳,在蓝天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热烈璀璨。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草场,几十年前竟是一片荒石滩!

当年,这片寸草不生的荒石滩不仅无法放牧,还经常是大风一刮,尘土漫天,让当地牧民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干部决定带领牧民人工种草,誓要把这片荒石滩变成绿草原。

经过连续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草真的长出来了。

一开始是零星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芽,后来逐渐长成了半人高的牧草,又一点一点连成片。荒石滩终于变成了如今的绿草原。

2017年,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加入凯玛村群众的人工种草试验。自此,这份种草事业有了专业科技人员和现代技术的支持。

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帮助下,这里的牧草种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油菜与牧草混合种植。

“每年9月份左右,我们收割牧草时,会把草场里的草根和油菜秆留下来,不仅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还可以把圈养的牦牛放到草场里吃油菜秆。”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明加塔说,“同时,牦牛留下来的牛粪也有助于改良土质,让土壤变得更肥沃,第二年的牧草也会长得更好。”

明加塔表示,人工种草在牧草产量、品质以及抗自然干扰、区域水土保持、保证牧草资源稳定等方面优势明显,大面积开展人工种草还可以有效降低风对土壤的侵蚀并有效应对土壤沙化。有研究表明,有草皮地面与无草皮地面相比,地面径流量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人工种草项目,以缓解草畜矛盾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同时,为了快速、准确、科学地判定人工种草成效,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自治区农牧厅提供的1066个全区人工种草地块中选取153个典型地块开展人工草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区域牧草长势喜人。

4b62d4aa-5869-4579-9a84-29e2ba3cf2e6

调研组在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调研牧业发展情况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人工种草和免耕补播恢复草原植被,核心是有足量的乡土草品种和高质量种子作为保障。”本次调研的特邀专家、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表示,不同类型的退化草原进行恢复治理时,一定要清楚用什么样的种子,用什么样的土壤改良剂,用什么样的机械。然而,我国草种研究相对薄弱,“生态恢复所需草种的现存最大问题是种源缺乏,很多时候是无种可用,没有商品化的生态恢复专用草种,而且草种育种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种子本土化目前比较薄弱,这些都限制了我国草原生态恢复和草业绿色发展。”

多年工作在内蒙古并持续关注草原生态保护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表示,当前我国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植物良种资源供应严重短缺,国产乡土草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利用发展缓慢。他建议,大力发展我国现代草种业,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建立健全现代草种产业体系,实施现代草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与保护开发利用机制,着力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培育、良种性能测定和良种繁育能力,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打造草产业,关键以科技为支撑、以草为纽带。全国政协常委,原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王健认为,在看到人工种草对于西藏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有明显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工作效率提高的巨大推力。他表示,鉴于人工种草在西藏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优势,后续人工种草生态工程的推进,不是简单扩大人工种草面积,而是要依靠遥感等技术保障,做到科学有序推进。建议利用无人机等技术强化对生态修复效果和草原健康的监测和评价,同时,深挖遥感应用潜力,在利用遥感技术评价人工草场载畜量、草种适宜性、精准监测等方面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草原 生态 原生 保护 西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