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 “台湾文化的根在大陆,两岸文化交流不会断,也不会停”

2022年08月29日 10:23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20829102318

人民政协网8月29日电 (记者 修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传承。我们要在教材、教育中下功夫,消除台湾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隔阂,在‘一眼千年’的文化吸引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崇敬。”日前,在由全国台联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舞’论坛”上,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

南音是闽南语系特有的音乐,在大陆叫“南音”,在台湾则称“南管”,为流传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19岁时陈美娥邂逅南音,30岁创立“汉唐乐府”,到今年与在她心中“最细腻、大派、雍容”的南音艺术相伴40个春秋,在复活、传播中国南音艺术中,也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拓宽了跨越海峡的回家之路。

■初识后浸入

中国南音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民族迁徙融合产生,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写照。中国南音自两汉中原移民带入闽南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发展于明清。陈美娥在台湾广播电台主持工作中初识南音,后经辗转日渐深入。

“还要感谢我的听众,他们给我写信说,在我的节目中可以听到各种台湾民谣,但唯独缺少南音。于是才去了解南音。”后来陈美娥到东南亚国家,发现在那里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南音和南音乐馆,“让我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劲、澎湃的生命力。”

从初识南音到今年,陈美娥浸入南音研究和推广已有40年。这40多年中,她从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倾注心力,不遗余力守着不被大众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和音乐,这种现场艺术,自古文人不重视,艺人口耳相传,无谱无记,失传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说是主流,但在政治永远干预文化的传统下,弃绝得更彻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朝音乐,在今天中国找不到了,但史籍里唐代《十部伎》流传到日本的那一部,还完完整整被保存成为日本雅乐,使研究唐朝音乐的音乐学者必须到日本去。同样的情形,宋朝的音乐中土已不复存,而保存的分支却在今日的韩国。她说越是了解南音的来龙去脉,越是为今天南音竟然不为国人所知而遗憾。”中国南音的传承从何处来?在陈美娥看来,这是传承、发展中国南音的基础问题,也是正本溯源、赓续文脉、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术要求。

面对南音在台湾地区凋零的状况和整体研究情况,陈美娥感到深深地忧虑,“在大陆,中国南音还在吗?是不是和台湾一样奄奄一息?”1983年,她在兄长的支持下,创办了“汉唐乐府”,更坚定了证明南音承自汉唐的信念。

“在最初的十年,我们到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在充分调研和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与研究者一道发表论文并且前往欧美各大学推广和开展交流,将中国南音的研究成果和艺术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欧美学术界逐步承认了中国南音的发展脉络,让更多观众接触到中国南音。”同年,第二届国际南音研讨会在泉州举行,当陈美娥得知会议云集了各地南音专家要为南音的发展和弘扬进行调查研讨时,在两岸尚未正式开放的情况下,她克服种种困难辗转回到了大陆。

■南音是联结两岸文化之桥

“我们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南音。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非常喜爱南音乐舞。”从1995年到1998年陈美娥率团历访欧美、澳洲、东亚、东南亚等地,让更多人认识梨园乐舞和南音。此后,她领衔汉唐乐府在创作了《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之后,又创作出了《洛神赋》剧目,并成为北京故宫建成600余年来,第一个进入紫禁城演出的台湾艺术团体。

尽管在当前两岸关系严峻紧张的形势下,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但在陈美娥看来,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人为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两岸文脉是割不断的,两岸关系也是分不开的。台湾文化的根在大陆,两岸间文化交流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阻碍,都会在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两岸文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交流互动下去。”她告诉人民政协报记者。

编辑:罗文

关键词:南音 陈美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