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开学第一课》: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2022年09月02日 14:08  |  作者:马爱平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我们能够年年丰收,靠的是优良的品种。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的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是多么地不容易。”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向同学们讲述了《50年金色种子梦》。

新学年伊始,9月1日20:00,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2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

在这一堂课里,有50年扎根土地只为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有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绿色奇迹”的三代务林人,有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有首批舰载机英雄飞行员,有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把科学精神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中。

奋斗成就梦想。“我从小就是饿着长大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外婆曾想喝上一碗稀饭都得不到,所以我从小就懂得,一碗饭是多么重要。”为此,谢华安立志“人人有一碗饭吃”,50年来不断培育优质稻种。“我们要有奋斗的精神,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水稻带来的文明的变化,一次一次地震撼着我们。”“中国文明经历了沧海桑田,成为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当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离不开古代先民们坚韧地开辟了这片广袤的土地,更离不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在长期奋斗当中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发展和接续守候。”从一粒米到一个国,以水稻这一“文明密码”为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为青少年追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从相关的文物、遗址中梳理了一个颇为清晰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2017年启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我们科考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摸清楚‘亚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经过这几年的科考,我们初步估算‘亚洲水塔’的水最少是九万亿立方米,这样的话,我们对于国家的水资源就心中有个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讲述了“巅峰科考”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青藏高原的独特地形地貌,它更是记录了千万年中国地理气候变迁的“历史档案”。

“我们也期望同学们能够加入到今后我们国家发展航天的队伍,我们将让中国人的步子迈向更高更远的太空,我们将用中国的航天器,把人类的文明播向星辰大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回望30年中国载人航天和6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从当年“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到如今“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天宫”揽胜……中国航天人用默默付出、团结奉献、拼搏奋斗让一个个中华远古神话变成现实。

《2022开学第一课》通过院士、科学家、航天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号召青少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从国家、民族、时代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志向,把个人的小梦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梦想,从先辈们的梦想延续到时代的梦想,不断前进,永不停歇。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已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如是寄语新学期的少年。

编辑:马嘉悦

关键词:种子 中国 航天 文明 精神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