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把残缺的生命活成“灯塔”

——河南省周口市残疾人就业的探索

2022年09月06日 14:59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继“云上看广西”后,中国残联近期推出“云上看河南”活动,全面展现河南省近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就。

据了解,2021年,河南省为14471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为48595名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办证服务;募集1亿余元救灾款物、200余万只口罩及其他防疫用品,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洪涝灾后重建;扶持和新建50个省级农村扶贫助残基地和基层党组织扶贫助残基地;共有31657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服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持续创新的结果。

本刊本期报道河南省周口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特色及濮阳市“爱心厨房”的温暖故事,呼吁全社会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王妙(右一)正在编织作品中国残联供图

王妙(右一)正在编织作品中国残联供图

一双双巧手通过技艺表达着生命的热度,残疾人成了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就业融入社会,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河南省周口市,当地残联始终把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

残疾人成为非遗传承力量

在扶残助残事业中,非遗焕发着“大爱”的力量。残疾人是非遗保护和非遗技艺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培训掌握非遗知识技能,拓宽就业创业之路,成为财富创造者和文化传承者。

身患脆骨病的王妙,在饱受病痛折磨、卧床不起的日子里,通过自学学会了钩编。学会了很多编织方法后,她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新奇的作品,并尝试着把自己的手工艺品带到街上卖。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第一个手工作品是一条手链,编了一个多小时,卖了20元。虽然钱不多,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王妙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她不仅拿到了国内手工艺比赛的奖项,作品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立了自己的编织队伍。这个队伍有100余人,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2021年,王妙带领他们为北京冬奥会制作了5000朵绣花球和1300片月桂叶子,用于开幕式的颁奖花束。

为了弘扬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助力残疾人就业,周口市残联联合该市非遗传承人帮助残疾人通过专业系统的非遗技能培训,既传承非遗技艺又提高就业技能,实现以“传承”促“就业”,结合线上线下成果展销,为残障人士学习、就业、创业、交流创造更多机会、更好条件,也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人员、技术支持。

“鸭子妈妈”李培培,从一个连村子都没出过的农村妇女,跟着在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学习非遗艺术——芦苇画制作,不仅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更是通过国学文化的熏陶,改善了家庭关系;高位截瘫的周利宾,通过在非遗工坊的技艺学习,完成了成为“艺术家”的完美蜕变……通过芦苇画技艺培训,他们不仅让生活变得有模有样,还把残缺的生命活成了引领他人的“灯塔”,成为“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可行性的有力佐证。

据了解,作为周口市残疾人定点培训机构和“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淮阳金穗子芦苇画艺术有限公司推行了“非遗+残障+合作景区+互联网”的运营模式。该模式面向全市残疾人包吃包住,免费传授手艺,学成后就业方式灵活,可留工坊、可领料代加工、可推荐入驻国内景区,目前已经惠及残疾人976人。对于代加工的残疾人,工坊还设立了村镇作品回收点,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作品回收,在家创收。

以集中安置推进就业

肢体残疾的刘二霞,她靠着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办河南坤德工艺品公司,制作纯手工编织簸箕柳条等,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了优质的就业平台。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扶持下,她带领公司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残疾人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周口市残联的积极推动下,该公司先后安置了163名残疾人就业。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司又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助力残疾人就业,让大部分工人把柳编材料领到家里,在家中编织产品。

据了解,今年以来,周口市已确认市级11家辅助性就业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岗位607个,培训残疾人497人。

郸城县的赵女士因听力障碍就业困难,当得知县里一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面向残疾人招工,她积极应聘,被录取后,公司为她缴纳了五险一金,每个月收入2100元左右。疫情防控期间,赵女士把柳编材料带到家,既不耽误做家务,又能挣钱,对此她很满足。这些产品将被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非常给力。”刘二霞说,目前她正准备申报稳岗返还补贴,将这笔资金用在职工身上,有效改善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特色培训满足多样化需求

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最有效的途径,加强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能更好地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标准。残疾人各有特点,需求多样化,针对这样的情况,周口市残联积极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

沈丘县的老顾今年56岁,先天性弱视。2019年,老顾参加了该市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收获颇多。“多亏了市残联给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我用所学的技术治好了闺女的颈椎病。现在,我在天津一家中等规模的按摩店工作,每月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给家庭减轻了负担,人也自信了。”老顾说。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周口市残联在技能培训的方式上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近年来,与河南省盲人协会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专业培训机构紧密合作,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老师,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现场教学,指定专业技术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通过职业推介、学员回访等多种方式,保障培训质量,做好跟踪服务,为广大残疾人实现就业保驾护航。

据周口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盲人按摩培训机构被评为全国盲人保健按摩实训示范基地,并在全省率先进行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资格证备案注册,被省残联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周口市残联在积极做好创业创新政策宣传工作,扎实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综合服务职能,动员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增强广大残疾人积极主动创业创新的热情,并带动周围残疾人就业。

“我们一直强调要把残疾人事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满足广大残疾人多层次需求,助力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创业。”周口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工作持续推进,周口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残疾人 残联 周口市 培训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