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非遗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精神小伙”带你领略非遗魅力

2022年09月07日 16:50  |  作者:陈姝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 陈姝延)在北京,有一间摆满形态各异、新旧面人儿的工作室,主人是一位“95后”“精神小伙”,名叫郎佳子彧,殊不知他是“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220907164206

“面人郎”诞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是郎佳子彧的祖父郎绍安。郎绍安,原本生活无忧,后家道中落,从小便在白塔寺做小本儿生意。一次,他在街上看见面人大师赵阔明在捏面人儿,普普通通的几个彩色面团不一会儿就在赵师傅手中成了惟妙惟肖的小人,郎绍安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要拜赵阔明为师。

从学艺那天起,郎绍安便开始走街串巷、听书、逛庙会,细心地观察生活、体味民俗,带着这份手艺走遍了京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1956年,郎绍安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英国、法国、俄罗斯、蒙古等多个国家巡展的第四届中国手工艺品博览会。2008年6月,“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人郎”从郎佳子彧的爷爷传到父亲,现在交到他手中,已传承到第三代。受家族熏陶,郎佳子彧从小学习面人制作,直到现在他还时时回想起幼时跟父亲学习面人制作的情景。

微信图片_20220907152008

自三岁起,郎佳子彧就经常看父亲用手里的小面团捏出众生百态,五岁时他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我的师傅就是我爸,我捏面人技术的95%都师从于他。”郎佳子彧回忆道,记得那会我探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父亲如何捏好古装面人的雏形,他小心翼翼地拿镊子将做好的小饰品从盒子里夹出,生怕小饰品一不留神掉了,每当这时,旁边的我不自觉地跟着父亲一同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把小饰品黏合到合适位置。随着大功告成,我俩便会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

郎佳子彧记得在看父亲做东西时,父亲为了让他学得更细致,会故意延迟制作时间,有时父亲累了但看到他还在专心学习,就会一直做下去。提起在技艺学习过程中对父亲的评价,郎佳子彧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激”。

微信图片_20220907164237

“从爷爷开始到我爸再到我,所有创作的作品,实质上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记录功能。”郎佳子彧说,很多生活景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传统面人技艺却将这些历史印迹生动形象地保留了下来。

近几年,“新题材老手艺”和“老题材新做法”是他为面塑艺术注入生机的两大法宝。他不光捏出了以《山海经》为蓝本创作出的《火神祝融》,以动漫人物为原型的《雄狮少年》,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捏出了向女医务工作者致敬的《巾帼》等作品。当很多人将这些崭新的面人形象定义为“创新”时,郎佳子彧觉得“这还不够”。

微信图片_20220907164532

“面人郎”传到郎佳子彧这代,便成为他认知当今社会、思考当下问题的载体。“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半手工批量制作的面塑作品,对于艺术品来说,把工艺与工业化连在一起并不太合适。”郎佳子彧看重的是,作品是否为原创,还有在创作时出现的关于作品本身的问题。

“从传承的角度上讲,首先得做好传播工作,因为只有大伙儿知道后才可能喜欢,只有喜欢才有可能从事这个行当;其次要关注作品内容,只有好作品才能成为引人关注的素材;最后美育教育也是传播老手艺的重要方式。”在郎佳子彧看来,当下面人文化需高质量传播,他认为能成为非遗传承人,能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非常幸运,希望未来能找到“突围”之路,把这份老手艺做出新风采,让更多人体会到面塑艺术的魅力所在。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