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读书>焦点

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自全国政协“乡村振兴读书群”的委员声音

2022年09月16日 10:26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进入初秋,中国广袤土地上的颜色就开始一片一片从“嫩绿”变得“金黄”。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多天时间,又一季的收获已经“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着粮食安全这件大事,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定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3个月来,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全国政协委员,也有“三农”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汇聚到全国政协“乡村振兴读书群”,大家读著作、悟真理、谈见闻、说体会,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贯穿读书讨论始终,为筑牢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压舱石”汇聚合力。

1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一行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垦地合作大豆大垄密植高产创建示范区调研。

■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大部分党员来自农村,始终与‘三农’有割不断的情感联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任何时候都是为绝大多数人民谋福利,并且始终将农民作为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从华中农学院毕业之后,他的工作领域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农”字。

百年“三农”史,那乡那土那人,在无尽的时代潮流里分离、聚合又变幻,而一次次越过急流险滩,一回回穿过惊涛骇浪,迎来全面振兴的曙光,依靠的正是党领导下的一轮轮不曾停歇的改革,其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

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7亿农业经营户,小农户数量占98.1%,占农业从业人员90%,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从国情农情看,大国小农、农民众多是我国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一直是我国人地资源关系的真实写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但随着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金文成认为,农业占比缩小、农村人口减少,这是必然趋势,未来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并且这些功能、价值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也会越发重要。

“无论农业如何演进,中华民族自农耕文明中孕育的民族基因不会变。”陈萌山进一步补充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体就是农耕民族,农耕文明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品格,也铸就了我们的民族自信,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永续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再创辉煌的强大底气。

在委员们看来,回望整个百年“三农”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百年历程中汲取思想和智慧,进一步认识“三农”发展规律,理解“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本质特征,掌握不同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具体策略,也能更好理解“三农”问题与政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底层逻辑,有利于在不同领域更好解决“三农”发展的实际问题,推动全局工作。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体会最深的发展智慧与经验来自“实事求是”四个字。

邓小平同志曾经感慨:“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杨玉成认为,这正是实事求是原则的秉承,又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委员们坚信,即使到2050年,农业产值占GDP5℅以下,农业人口占20%左右,农业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仍不会动摇,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也始终是国之大者。

■ 以大食物观统筹国之大者

当前,确保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而农村可以称得上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后院,“三农”压舱石稳住了,经济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过,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要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抓粮责任,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能保本、经营促增效,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讨论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并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大食物观的重要讲话指示我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向耕地要粮食,还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据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介绍,两会后,农委委员们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大食物观统筹国之大者,围绕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线上线下开展了很多讨论,也提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意见建议。

在“乡村振兴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食物观依然是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之一。

“我自己是从事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总书记提出的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尤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发展林业,继续抓好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发挥森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我们需要持续开展、深入进行的伟大的生态环境工程,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我们要向森林要食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谈林业确实是“科班出身”,他深知森林是巨大的人类食物宝库,森林中多种多样植物、动物的种子、果实或叶子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和习俗,从营养学方面重视和摄取多种植物、动物(包括昆虫)蛋白、热量。均衡我们人类自身的营养成分,确保身体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还了解到,目前,我国每年有2300多万吨的食用油缺口,近九成需要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解决大豆和油料问题。可以说,食用油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

“其实我国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种,主要有油茶、核桃、油橄榄、仁用杏等,但木本食用油在国产食用油中的占比还不算高。”唐俊杰提出,要统筹谋划木本食用油产业发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开展专项攻关。解决木本油料产量低、出油率低、风味、口味等技术难题。逐步解决我国本身的食用油缺口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爱东认为,践行大食物观,需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推进重大行动,在重大保护修复工程和科学绿化中加大经济林树种比例,全方位支持发展经济林,将核桃、板栗、大枣、油茶等大宗木本粮油纳入国家粮油生产补贴范围,大力鼓励社会资本从事经济林生产经营。“同时,扎实解决技术难题,设立经济林品种选育科技专项,努力开发新品种,建立优质专用品种专种专收转储专销机制,支持经济林重点品种栽培技术、配套机械设备和加工技术攻关,出台更多的经济林标准,加快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技术队伍。”孙爱东说。

与委员们提到的森林中的美味不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更多的是“提个醒”,在向自然要食物的进程中,食品安全是必须过的一道门槛,必须要有前期准备,“以野生蘑菇为例,目前世界已知食用菌资源约2000种,中国也有超过1000种,而毒蘑菇全世界被认为超过1000种,中国2021年被认为有520多种。”

从专业角度,孙承业的建议是,发动生物学、农业、医学等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野生生物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从物种发现、鉴定、生态规律研究、安全性评价、加工和食用等环节开展基础和开发研究,积累数据为新食材推广打基础,同时培养专业人才,为广泛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在同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的贺超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把粮食安全从传统以粮为纲的视角拓展到更广维度的食物安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在稳定粮食供应的同时,全面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同时要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个资源系统共筑粮食安全体系,推动食物生产由耕地系统为主向多元供给转变。其中,森林和草地系统食物生产潜力巨大,对构建多维的食物安全体系具有重大作用。

■ 以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奠基

奋进在新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村改革发展每一次大的突破,无不来自于农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坦言,推进农村改革,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的创造与选择,坚定不移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农民成为农村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群众现实需求各有差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也是应有之义。

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保障改革成功的关键。“推进农村改革,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性看待地区间的差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区位资源禀赋等情况,充分尊重农村改革规律和基层群众现实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任务。”陈晓华说。

而要让农民富起来,现代高效农业无疑是条好路子。委员们的共识是,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要解决好“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种得怎么样”四个问题。

“种什么”,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的回答是,找准主导产业,明确种植品种,做好集中育秧育苗工作,创新土地轮作模式,抢抓农时促生产,不断释放土地可开发利用价值。“谁来种”,就是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与农业科技团队的农技服务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科、企、农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怎么种”,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试验推广运用,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努力走出一条规模经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种得怎么样”,是要持续提升亩产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村集体收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才效益和示范效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在。河北省政协委员、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国发从地方实践出发分享道,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探索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引导土地流转和股份合作主体重点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油料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王国发建议,要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利用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引进规模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并狠抓项目的落地投产,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同业、同域、同链联合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合作社联合组织。

我们常说,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藏粮于技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赋能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在粮种上,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粮技上,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进一步补充道,粮食生产保障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支持,以农民增收致富检验改革实际成效。

沃野千里,到处是金秋的希望。不少委员还留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从城市来到或者回到乡村,积极参与到这场伟大的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记者 包松娅)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农业 农村 食物 农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