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盟 人物风采 史料纵览

首页>多党合作>要闻

用科技“慧眼”排隐患守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许强带领团队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2022年09月19日 09: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通讯员 周勤 黄羽 本报记者 韩冬

9月7日23时,第七份四川泸定6.8级地震次生灾害风险遥感监测报告摆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桌上。自“9.5”泸定地震发生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分昼夜、全力运转,为抗震救灾提供着强大的科技支撑。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科研20余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历次地震抢险中逆行而上,从未缺席。这次,也不例外。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操盘手”,许强一方面迅即派出专家赴受灾现场排查隐患,另一方面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震后遥感应急解译团队,从各种渠道收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数据,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解译和分析研判,为救援抢险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地震发生后,许强带领团队充分利用长期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对近年来全球十余个强震诱发地质灾害数据的深度机器学习所建立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泸定6.8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于地震当日对外发布《四川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概率预测结果》,相关成果被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作为指导前线抗震救灾的直接依据。

地震灾情牵动人心,抢险救援争分夺秒,但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却是救援人员及灾区群众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地质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灾难?这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由于地质灾害本身具有高位隐蔽性、突发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提前发现隐患点所在,从来不是易事。9月5日当天,受震区持续云雾天气的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一直没能获取到有效的光学卫星影像。许强紧急联系协调相关单位和无人机公司聚焦地震灾区,很快,各种航拍数据源源不断地汇集过来,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掌握了震区每天的地质变化。

能够如此快速解决这一难题,正得益于许强发起的“全域激光雷达计划”倡议。为了实现对地质环境的全方位“透视”,许强组建了一支多元化团队,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顶尖科技人才,共同担当了最前沿技术的“捕手”;由许强创造性地提出的“天一空一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破解了高位隐蔽性滑坡隐患识别难题,并在之前已避免了多起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在强大的科技手段和团队支持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每天及时将新的解译结果呈送给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等部门,为指导现场抗震救灾方案制定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5日20时,四川省水利厅紧急发布灾情通报:大渡河一级支流湾东河已断流近6小时。据当日遥感卫星影像分析,地震造成大渡河支流湾东河湾东村上游1.4公里处发生3处山体滑坡,其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下游有村庄2个,水电站4处,但滑坡规模、堰塞湖方量等信息不明,严重影响了紧急救援和后续防灾工作开展。

许强组织团队迅速对堰塞湖开展重点分析解译,证明3处滑坡均暂未造成大规模堵江。同时,他也提出警示:要密切关注湾东河流域天气情况,并进行潜在堰塞湖溃决洪水风险预测。而这也是许强及其团队的日常工作之一——对堰塞坝不同坝高开展情景模拟,预测堰塞湖可能库容、上游淹没范围及一旦溃坝产生的洪水洪峰流量等信息,以便在必要时为应急抢险提供科学支撑。

繁忙的抗震救灾工作之余,许强一刻也不得闲。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三次接受新闻媒体专访,以直播的形式向广大民众科普地灾知识、教授防震减灾方法,尽力协助党委政府消除社会对地震的恐慌,得到广泛关注,受众达数十万人。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这是许强的座右铭。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到这次泸定地震,危急关头全力以赴,在许强看来,这不仅是一名地质学家的坚守,也是一名九三人“爱国、民主、科学”的使命担当,更是一名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郑重承诺。


编辑:朱建华

关键词:地震 地质 灾害 许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