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花儿”:西北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

2022年09月26日 10:1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6日   第 10 版)

马东平(回族)

辣子不辣蒜不辣,芥末儿辣人着哩;

我烙的果列你吃不下,让让儿挼人着哩。

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麦田、地埂和树林里传唱着这样的民歌,这是传布于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内,传唱于汉、回、藏、土、撒拉、东乡、保安、蒙古、裕固等不同民族的以爱情为主基调的民歌形式,它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著名的“花儿”。

上面的这首“花儿”传唱于西北汉藏杂居区,以汉语为基础的“花儿”格律范式中夹杂了藏语的“花儿”。其中“果列”为藏语馍馍的意思;“让让儿”是藏语故意的意思;“挼人”是青海汉语方言,是抓弄人、戏弄人的意思。“花儿”中出现了藏语中的词汇,但总体“花儿”演唱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等都是以汉语为基础。“花儿”传唱的这些民族中,除了汉族和回族使用汉语言外,其他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在演唱“花儿”时,这些民族都基本采用汉语演唱,这在我国所有民歌演唱中是比较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花儿”无疑成为西北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是在历史演进中变成跨越时间的表征印记,跨越民族界限所形成的共有文化标识,这样的文化印记不仅具有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共有记忆和共享映像,并进而成为各民族彼此紧密联系互通的精神密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部的“花儿”是一种由九个民族使用汉语传唱的一种民间歌谣,一种群众文化,“花儿”所体现的内涵和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历史与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真实描写和阐述,是西部地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与集体意识的体现。在西北以“花儿”为代表的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更是体现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所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中最深层和最基础的认同,多民族文化认同恰恰是通过各个民族能够共享的文化而得以实现和彰显的。以“花儿”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相同场域中、在共同生产生活方式下,在基本一致的共同情感表达中建立起来相互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在这些“共有”的属性下,传唱“花儿”的这些不同民族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传唱“花儿”的不同民族才能相互尊重,自觉地将本民族文化与“花儿”文化相嵌合,而文化融合越多,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共享部分就会越大,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就会愈加强烈,如“花儿”这样的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十年,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五个认同”得到了极大增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文化 花儿 各民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