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委员说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十年,中国气象人这样把握“天机”

2022年10月09日 23:53 | 作者:李京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更是新一代气象人的使命。

问题与路径均已明晰,答案在哪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依靠精密的监测设备、精准的数值算法、精细的服务保障,我们正从“看天”变成“用天”,通过把握“天机”,有效应对天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在生产生活中趋利避害,为公众提供精细多元化的气象服务。

言简意赅,但是这段话背后,是十年来中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铢积寸累,是中国气象人的呕心沥血、默默付出。

气象“触角”遍及各生产要素

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之后,中央电视台准时响起的《渔舟唱晚》,可能是一代代国人对天气的最初记忆,而天气预报仅仅是气象事业的“冰山一角”。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尤其是今年,灾害天气多发、频发、重发,越来越频繁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朱定真介绍,为把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大众,我国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可在10分钟内覆盖86%的公众。

这组数据表明,从推进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到狠抓流域气象服务,从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到完善预警联动联防机制,我国气象防灾减灾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坚实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放眼全领域,无论是防灾一线还是生产前线,无论是助力乡村振兴还是实现绿色健康发展,皆有气象融入其中。”朱定真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圆满成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揭牌成立;气象预警能够精准直达农机手,保粮食丰收;风云卫星国际服务格局进一步打开……十年来,我国气象捷报频传,已然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11

△图为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对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起跳点的自动气象站进行维护保障。(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 刘昊野 摄)

精准预报预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朱定真看来,十年间,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一个重大提升体现在预报功能的精准性。“现在我国的气象预报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气象大国,如暴雨预报准确率已接近90%,台风的24小时路径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梯队。”

“精”字当先,监测为基。朱定真介绍,我国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了由超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我国的雷达监测网规模为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

22

△风云气象卫星示意图。(中国天气网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在复杂交织的灾害链条中,气象因子往往处于最前端,扮演着“导火索”角色。

“这十年间,还有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我国将气象防灾预警作为先导进行部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以数值模式为基础、以资料同化应用技术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客观化、精准化气象灾害预报。”朱定真进一步介绍说,分布在全国的60多万名气象信息员能够迅速将预警信息向最基层传达,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响应的防灾预警策略有实效且符合国情,现在的同等灾害出现所造成的危害,特别是人员损失明显下降,应急减灾能力稳步增强。

“十年来,我国的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已经从每天的风霜雨雪,提醒大家注意添加衣物、注意交通安全等生活提示,开始向农业、健康、交通、能源等专业领域不断深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朱定真看来,集内外之力、聚全国之智,用活、用好全社会创新资源是气象事业的新发展“密码”。

服务领域越拓越宽 定制天气服务未来可期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已建立了分辨率为5公里的实况分析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一天两次发布11天至30天、24小时间隔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日降水和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

“气象事业最开始服务军事、农业,再拓展到生产生活,如今已经细化到满足社会上的各种精细需求,甚至于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朱定真解释说,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北京冬奥会上,为了跟踪项目赛道需求,已经实现了“服务精细化”,预报能力达到百米级和分钟级。

“通过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实践,通过时间的累积,大范围的公众定制天气服务未来可期。”朱定真说。

气象为农业服务历史久、体系完整、服务精细化程度高。朱定真介绍,十年来,通过气象角度对光伏等新能源分布的研究,为国家规划提供了光伏、风能发电的最适宜区分布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支撑。“气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已经创建了15个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中心,针对不同产业,如橡胶、枸杞、马铃薯等种植产业,进行了长期研究,将其对气候的适应性、天气的敏感度分析总结成为体系,为当地的农民和种植户提供服务。”

33

△天津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宝坻区大口屯镇的一处农田里用无人机开展农情监测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单一指标到综合指标、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此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旅游气象服务、生态气象服务……紧跟用户需求的脚步,气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质增效。”朱定真表示。

在朱定真看来,大气无国界,气象服务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随着中国气象局在2017年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GRAPES全球预报系统开始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预报服务,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转入业务试运行,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观测数据和应用服务,有效支撑“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护航“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星”服务全球。

44

△风云四号B星监测图。(中国天气网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当然,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数值预报业务水平还存在‘卡脖子’问题。”朱定真坦言,气象现代化道路上,智慧气象是未来发展方向,要用技术和需求的新趋势、新方向引领智慧气象发展。

“气象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其发展必须伴随有其他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撑,还要融入现代气象学理论。”朱定真认为,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下一步,科学保障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是当前中国气象事业的“重头戏”之一。朱定真介绍,气象条件导致风能、太阳能具有显著的间接性和波动性特点,精准的风能、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报,对提高并网调峰调度水平,提高现有装机规模的利用时数和运行时数,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消纳比例起着关键作用。未来要逐步建设国家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让预报更精准、时效更迅速,为国家新能源整体布局和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实现面向各行业的定性化气象服务,向定量化、智能化气象服务的升级是新时代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南针”。朱定真进一步建议,要聚焦能源、物流、旅游、健康、金融等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布更具“靶向性”的服务产品,提供更具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精细服务。

“置身新发展阶段,为百姓提供更有广度、深度、精度、温度的气象服务,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只有如此,建设气象强国的美好图景才能逐步成为现实。”朱定真表示。


总策划:谭明悦

总监制:李木元

监制:宋宝刚 周佳佳

主持人:刘佳政

记者:李京

摄像:汪凯 杜晓航

后期:周通 李玉祯

编辑:薛婧

审核:周佳佳


编辑:朱建华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