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向着文艺高峰前进

2022年10月13日 09:0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9 版)

话剧《柳青》剧照

莆仙戏《踏伞行》剧照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汇聚全国78家文艺院团、112个基层文艺团体近2万名文艺工作者,荟萃81台舞台艺术精品、145个群众文艺作品、32个合唱团和1007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不久前结束的中国第十三届艺术节(以下简称“十三艺节”),奉上了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充分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的新作为、新气象、新高度,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立足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文艺事业生机勃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本刊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文化篇)”第三篇,采访多位文艺界委员和专家,讲述十年来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感受和勇攀文艺高峰的思考。

为时代而歌

十三艺节期间,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400余件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等美术作品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热情讴歌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告诉记者,展览作品题材涉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既展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又体现了美术家们用创新性艺术手法、新颖的视角来描绘时代画卷、抒写人民史诗的突出成果。

时代画卷波澜壮阔,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们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100年来,中国美术创作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我们要以美铸史。”基于这样的理念,吴为山带领团队创作了雕塑《旗帜》,历经几百个日日夜夜,经过无数次研究、推敲、打磨而成。如今,这件作品静静伫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讲述着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新时代的追求。

这些年来,吴为山致力于为时代塑像——通过红色题材雕塑弘扬红色文化,让大家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体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为南仁东、王继才等时代楷模塑像,彰显时代精神……因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符合时代需求,表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作品”。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孟广禄看来,吹响这个号角,唱响时代主旋律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创作充满了精气神儿,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守护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塑造出中华民族的长相,发展中华民族的基因,传递中华民族的力量。”孟广禄说。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线上线下,80台优秀剧目奉献了158场演出,十三艺节的舞台艺术精品让观众们过足了“戏瘾”。很多作品都经过多年的打磨,展现了在壮阔时代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火热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以人民为中心,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的创作导向。

《柳青》《路遥》《今夜星辰》……近年来,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剧作家唐栋创作了多部反映时代发展和人民心声的现实主义佳作。在话剧《柳青》中,柳青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圪蹴,这是陕西方言中蹲下的说法,是关中农民的日常习惯。简单一个动作,生动描摹出柳青与人民群众融于一体的情景。

“柳青用毕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作家只有在丰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文学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回忆起《柳青》的创作,唐栋坦言,我们要像柳青那样,不仅要沉下去深入生活,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人民群众真正联系在一起,像种子那样把自己深深扎根在人民的沃土之中,扎根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

“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对于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来说,这首传承着红色精神的老团歌正是自己从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的创作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比如《项链》《生命的光芒》《路遥的世界》《骄杨之恋》《苦乐村官》等剧目,涉及社会诚信、抗击疫情、文化名人、英雄人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个主题和社会的多个方面。”李梅表示,文艺为民,在创作中要秉持文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人民创作,为人民谱写华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除了创作优秀剧目外,还体现在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是李梅的工作日常,无论是设备先进的城市大剧场,还是乡村野外搭起的简易舞台,演员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和昂扬的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为观众倾情演出。用她的话说,“作为文艺工作者,就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把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抒怀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永恒使命,把扎根基层,多演戏、演好戏当作自己的天职。”

守正创新开拓文艺新境界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奖揭晓,是十三艺节的重头戏。今年,15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15位文艺工作者分获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文华奖的参评作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守正创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多次担任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评委,他感到,当前中国舞台艺术发展成果丰硕,其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不断丰富提升,创新地构建内容和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

“像此次获得文华大奖的莆仙戏《踏伞行》,一方面把莆仙戏丰厚的艺术积淀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又契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和价值观念,为传承经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作路径。”傅谨表示,文艺创新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其关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统的本体和根基上进行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创新。

创新,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这些年艺术生涯的关键词。作为著名的苏州评弹艺术家,近年来她新作不断,既有大胆融合苏州评弹和陕北说书两种风格迥异曲种的说唱作品《看今朝》,还有在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基础上演绎的新篇《“娜”事Xin说》。现在,她又马不停蹄投入中篇苏州弹词《永远的怀念》的创作,书写和讴歌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谈到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原因,盛小云说,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本身就是在不断守正创新中实现的,这也是我们宝贵的艺术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是刻意的,不是用一些技巧去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积累,最终水到渠成迸发出来,以新作品焕发传统魅力,唱出时代新声。”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文艺事业崇高使命和崭新任务,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干劲十足,当阔步迈向新征程,当热情拥抱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攀登文艺新高峰。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