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委员说变化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

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

2022年10月13日 17:06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21013170421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人民政协网10月13日电 (记者 王硕) 10月12日,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时光回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距今也正值10年。

10年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

虎啸山林、豹走青川场景重现

今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告诉大家,“出走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北虎又回来了,来了还不走了……”国家公园正“照亮”虎豹回乡之路,虎啸山林、豹走青川的景象频频出现。

在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春良告诉大家: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了保护范围。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73个自然保护地、13个局域种群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了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东北虎的数量达到了50只以上,东北豹的数量达到了60只以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近两年,新增了3只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数量达到了5群36只。武夷山国家公园,近三年新发现物种达到了14个。

珍稀动植物数量增多背后是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做到应保尽保。

另一方面,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受损地废弃地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对园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进中俄跨境保护合作,畅通虎豹跨境迁徙通道,实现了野生东北虎、东北豹从跨境游走觅食到境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转变,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试点前的33%提升到50%以上。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经过多年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已超过60%,较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分别达到7万、6万、3.6万头(只)。

推进整体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但与过去的保护措施不同,国家公园体制破除的是传统生态保护的难点与盲区。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认为,我国国家公园强调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和整个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保护,与过去强调保护单个对象不同,它要求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的保护。

在国家公园的整体架构之下,将行政区划、部门职能围绕着自然规律进行重新梳理,着力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使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

2020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例如,近年来,打破四川、甘肃、陕西等地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原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管理的73个自然保护地,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增强了大熊猫13个局域种群的连通性,促进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使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实行国家公园体制致力达成的目标。

几年来,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我国始终坚持将园区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对接,积极支持发展替代产业,原住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1.7万户牧民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户均获得工资性收入2.16万元/年。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这里启动实施黄牛集中养殖、黑木耳提质增效、示范村屯建设、替代生计培训等一批民生项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替代产业;武夷山国家公园鼓励引导茶农开展生态茶园改造,促进茶农持续稳定增收。

此外,在具体管理方式上,相关管理措施与手段也日渐“升级”。

各地正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如青海省整合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4个县的国土、环保、林草、农牧等执法机构,组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履行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职责。海南省发布省政府令,授权省森林公安局及所属机构履行42项国家公园行政执法职能。

各地还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通过广泛应用大面积通信网络覆盖的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提高了精准监管和高效执法能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已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覆盖超5000平方公里,已收集近55万个视频,基本实现了“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

“我们正在研究编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努力将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丽现实。”李春良透露说,方案是按照建立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自然生态地理特征最多样、保护价值最高的国家公园体系要求编制的。目前,新的一批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将坚持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可以说,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最亮丽的名片。”

政协助力“国家名片”建设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新事、大事、要事,“国家公园”一直是各级政协以及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10年来,通过深入调研、提案、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他们不断围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把脉开方”。

以全国政协为例,2015年,中央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首批试点工作。2016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即组织调研组,围绕“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赴湖北省、贵州省进行实地调研。

2020年,在试点工作为期五年“大考”即将“交卷”,国家公园建议名单即将公布前夕,全国政协组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情况”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福建、吉林,就创新自然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随着新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后续应该设立哪些国家公园?今年6月,全国政协就“设立岩溶国家公园”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

这些汇聚着调研组成员智慧结晶的建言形成了一份份有深度、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送国家有关部委供决策参考,一批意见建议已经转化为推动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举措。

地方政协也根据自身省情加强探索

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两省共同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意味着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由地方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

这与政协委员们的呼吁息息相关。早在2020年两会期间,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关于建立若尔盖国家公园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各方推动下,这一建议逐步被落实。

正式启动创建工作后,今年7月,四川省政协又围绕“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开展相关调研,为具体创建工作建言献策。

同时,各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围绕制约国家公园健康发展的难题持续“发声”。从呼吁制定国家公园法到探索建立公园与原住居民的共生共荣机制;从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提出重视保护优秀当地文化……委员们不断践行着使命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建议、谋对策、增共识。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担任着中科院青藏高原科考队国家公园分队的分队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2019年起,他连续3年以提案或社情民意方式建议推进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如今,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概念正在转变为政府决策行动,相关内容已经开展规划工作。

正如樊杰所说,国家公园彰显着国家对自然的态度、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方向、彰显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之林独特的存在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角色,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中国担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公园在路上,而政协委员在其中应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