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苏正民:“被光照亮过,也想成为光”

2022年11月08日 15:15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出生在四川凉山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小山村里……如果你问我走出大山的路远不远,我会说很远,因为我走了十几年。”今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以6000字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感动了很多人。

苏正民和受助孩子 受访者供图

苏正民和受助孩子 受访者供图

有网友写下这样的留言:人们感动于这6000字,是因为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也因为它符合一个最纯粹的价值信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在小学三年级以前,苏正民还只能说当地方言。“父亲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一种执念,虽然家里没什么钱,但他非常坚定地把我和姐姐、妹妹都送进了学校,当时村里人都很惊讶。”苏正民说。

不幸的是,苏正民初二还没念完,父亲就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父亲的医疗费用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不堪重负,他和姐姐也曾一度被迫辍学。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苏正民重新回到窗明几净的教室,凭着自己的勤学苦读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何其有幸……这一路虽坎坷崎岖,我却遇到了无数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感谢你们,让我暗淡的人生充满了光亮和希望……”致谢中,苏正民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

而更难得的是,苏正民在致谢中点名感谢了65人,其中既有自己的大学老师,也有求学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起支教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的同学。

“有太多让我和家里人感觉到温暖的瞬间了。大学时,老师知道我家只有薄被,偷偷给我家里寄了一床厚被子。刚上大学时,我挺自卑的,但同学们知道家里的情况之后,总是鼓励我温暖我,正是因为这些让我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

苏正民在论文致谢中写道:“每个快要倒下的时刻,我都被及时扶了起来。”收获善意的苏正民,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人。2019年,读大二的他发起了一项帮助凉山儿童的“阿依助学计划”。

“有幸被光照亮,所以我也想发出一缕微光。”苏正民说:“阿依在我们彝语中就是孩子的意思,阿依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自己也是曾经受过帮助的大阿依,由我这样的大阿依再来帮助一群小阿依,我觉得挺有意义。”

随着公益项目的开展,苏正民越来越忙,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公益和志愿服务中。学校了解后,及时伸出了援手。

在学校支持和帮助下,苏正民成立志愿服务队,身后有了一个团队的支撑。如今,服务队已有200余人,资助了近百位大凉山困境“阿依”。

如今,在国家各项政策扶持下,大凉山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在物质上需要帮扶的阿依越来越少,‘阿依助学计划’很快也不需要了。”苏正民开心地说。

但苏正民想要成为一束光的初心从未改变。

此后,他又建起了乡村书屋,培养孩子们阅读的习惯。同时,志愿服务队每年还会组织冬令营、夏令营,教孩子们唱歌、画画、打球,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苏正民的“阿依书屋”就在他妈妈打工的地方落地开放,他的妈妈也成了志愿者,同时,服务队引进当地大学生,上门辅导功课,开设素质拓展课程。

“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大多自卑敏感,不敢与外界打交道。我刚上大学时也是这样,吃了很多苦也走了很多弯路,才慢慢好起来,我希望他们能够早点变得自信开朗。”苏正民告诉记者。

“看到孩子们能获得帮助,获得成长,我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我的梦想。”苏正民说。“小时候一直想逃离大山,现在我却想回到大山,用我的大手拉住更多阿依的小手。”

今年本科毕业后,苏正民选择继续读研,并加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大凉山支教一年。今年9月,苏正民站上讲台,颇为感慨:“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觉得要再为他们多做些事。希望我的经历也能鼓励孩子们,自信地成长成才。”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身份的转换,让苏正民感受到内心的安定。“我的家庭一直领着低保,妹妹和我也都享受着国家的助学金和贷款,还有社会上好心人士的资助。我一直在心里觉得有些不安,也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回馈他人的帮助。”苏正民说:“帮助别人,让更多人更好地活着,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支教不是终点,将来研究生毕业,还是想回到大山。” 

编辑:王慧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