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期待新“框架”谱写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篇章

2022年12月08日 12: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硕 王菡娟

2022年12月7日—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来自196个缔约方,超过1万名政府官员、科学家和民间人士出席会议。在未来的10多天中,期待通过谈判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擘画蓝图。

这是继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办第一阶段会议结束后的再次聚首。会议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会标等大会主要元素保持不变,中国继续作为COP15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

中国政府派出了由生态环境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香港特区政府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会。

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不容乐观

COP15为何如此重要?又有什么意义?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10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1970年~2018年间,监测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9%。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结果显示,全球有41%的两栖类、26%的哺乳动物和14%的鸟类处于受威胁状态,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地球已失去1亿公顷的热带森林和超过85%的湿地,25%的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但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全球有50%GDP产出与生物多样性有关,超过30亿人口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口的生计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全球70%的贫困人口通过农业、渔业、林业等活动维持生计,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药品。

因此,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全球性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COP15第二阶段会议被寄予厚望。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框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被动局面。

新“框架”要考虑可达、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解释说,“框架”是为2030年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谋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它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以“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为方向,在总结以往生物多样性全球目标制订和执行的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的合力。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上,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该框架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呼吁各国要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020年本是“爱知目标”的收官之年。然而,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报告提到,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此次在制定新的“框架”目标时,应充分吸取“爱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既要提振信心,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国的发展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同时,“框架”还应坚持公正、透明、缔约方驱动原则,完善执行机制和保障条件,特别是要重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不足,加强资源调动、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履约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中国行动为“框架”达成奠定良好基础

去年,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作为主席国,中国以最高级别的政治意愿和领导力,推动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宣布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会议通过《昆明宣言》,提出了当前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一揽子的行动方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为成功举办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也不遗余力。

据周国梅介绍,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已主持召开30余次主席团会议,4次“框架”工作组会议协调推动谈判进程。“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

同时,中国还密集与东道国加拿大,G20主席国印尼,以及欧盟、英国、挪威、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多个缔约方部长级代表和公约秘书处、主席团成员、国际机构组织等利益攸关方开展了广泛的沟通和协调;并在不同层级与哥伦比亚、巴西以及非洲国家等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协调。

“各方都非常肯定中方作为主席国协调各方立场的努力,也表示愿意和中方一道,共同推进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

周国梅透露说,目前,“框架”结构及核心表述已经基本成型,为最终形成能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对于196个缔约方参与的多边谈判进程而言,“框架”谈判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周国梅说,各方在一些具体议题方面也还存在分歧。同时,“框架”的通过和实施最终有赖于它的实施机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调动和资金支持,这是“框架”谈判议题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以实际行动谱写中国案例

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作出贡献。

近日,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加拿大主流媒体《国会山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30%的陆域国土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亮相,雪豹频繁现身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这些都是人类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也是美丽中国的缩影。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评价说,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工作值得各国效仿学习。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发展中国家捐资国,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多个国家建立合作与对话机制。例如,中俄跨境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数量持续增长,野生东北虎在保护地间自由迁移;中老跨境保护区面积达20万公顷,有效保护了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黄润秋呼吁,希望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彰显国际合作精神,在第二阶段会议上展现政治决心和最大诚意,充分展示灵活性,在关键议题上积极寻求折中方案。凝聚最大共识,为达成“框架”扫清障碍,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继续加大国际资金投入,为推进磋商进程创造有利条件。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共同谱写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崭新篇章。


编辑:鲁雅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