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王阳明与《传习录》(下)

2022年12月27日 16:2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4日   第 07 版)

吴震

《传习录》 吴震 解读

作者:吴震

■精彩阅读:

一部书要成为经典,我们从历史文化上看,这部书必定是经受过历史的检验、充满人生哲理和思想智慧的书,它能为阅读者带来各种思想启迪并能终身享用。

《传习录》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的思想对话,其中充满了时代性、思想性的智慧。历经500多年的历史岁月,其思想智慧仍然是活生生的,可以给今天的阅读者以持续的思想启迪。

4. 万物一体之仁

1523年后的四五年间,王阳明赋闲在家。他在家乡绍兴一带大力推动讲学,据史书记载,讲学盛况空前,环坐听讲者常常有“三百余人”,阳明当时“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所谓“万物同体”也就是宋代程颢提倡的“万物一体”说。阳明在继承程颢这个思想的同时,对此又有理论推进,他更强调“一体之仁”的观点,将“万物一体”奠定在“一体之仁”的理论基础上,“一体之仁”成为实现万物一体的前提。

本来,万物一体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设想,认为每个人的道德进展最终必然指向人己物我的浑然同一,泯灭和消除各种存在特别是人己物我之间的隔阂、疏离、分歧乃至纷争,最终实现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这个思想虽由宋代新儒家明确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很长,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渊源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相信宇宙间的所有存在包括人与万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相关性、一体性,整个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性的整体。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后,到了晚年他意识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待推展和深化,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阳明以“一体之仁”作为理论预设,以证明“万物一体”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就在于儒学核心观念:“仁”;“仁”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在内,其整体性、一体性得以建立的依据。因此,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儒家仁学意义上的万物一体论。这个理论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仁”贯穿整个宇宙,是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共存的根本存在。王阳明的这个思想在其晚年得以提出并强调,充分表明阳明学的理论旨趣不仅在于完善个体性道德的提升,更在于重建社会性道德的理想秩序以及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世界。

四、 《传习录》何以成为“经典”?

最后讲一下《传习录》这部经典。“传习”一词出自《论语》,是孔子弟子曾子每天三次作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传”是传授的意思,“习”是不断学习的意思。孔子跟他门人的对话,就是“传习”的过程,其结晶就是《论语》。同样,王阳明跟他门人对话的思想结晶就是《传习录》。其中共收录342条阳明语录,大约8万字,不算厚重,但反映了阳明心学的思想精华。王阳明还留下一部《王文成公全书》,今天叫作《王阳明全集》,可以对照《传习录》一起读,就可把握阳明心学思想的全貌。

那么,《传习录》何以是一部心学“经典”呢?一般地讲,一部书要成为经典,我们从历史文化上看,这部书必定是经受过历史的检验、充满人生哲理和思想智慧的书,它能为阅读者带来各种思想启迪并能终身享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是这样一种经典,《传习录》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的思想对话,其中充满了时代性、思想性的智慧。历经500多年的历史岁月,其思想智慧仍然是活生生的,可以给今天的阅读者以持续的思想启迪。举例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已经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当今中国几乎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从一个更宽广的视域看,知行合一甚至足以为世界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贡献。这就说明《传习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这几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我有幸参与《传习录》的撰写工作。根据我自己学习和撰写这部经典的经验,我有一个感受想跟大家分享,其实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直至今天为止,仍然会经常阅读《传习录》。《传习录》这部经典几乎伴随着我一生的学术生涯,虽然在这期间我的研究课题有过几次转变,但《传习录》始终是我反复诵读的对象。总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这是由于它可以让人终身学习、受用无穷。《传习录》正是这样一部经典。

(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