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资讯

与时代同行,主旋律影视剧开启新篇章

2023年01月03日 11:20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2022年底,影视剧的几大奖项纷纷揭晓,《觉醒年代》《人世间》《长津湖》等主流影视剧纷纷获奖,受到了行业与观众的双重肯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主流影视剧在呼应时代精神,聚焦人民生活的主题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又将如何进一步在内容创作与审美价值上实现多元发展,仍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围绕相关议题,光明网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杨乘虎。

与时代同行,主旋律影视剧开启新篇章

兼顾审美与情怀,主旋律影视剧收获累累硕果

光明网:在最近揭晓的“飞天奖”“金鹰奖”“金鸡奖”等国内影视剧奖项中,《觉醒年代》《人世间》《长津湖》《奇迹笨小孩》等一批新主流影视剧连连获奖。您认为,这些作品有哪些特点,对行业有何启示?

杨乘虎:今年的几大奖项在入冬的季节纷纷揭晓,我们迎来了影视行业万众瞩目的时刻。无论是“飞天”还是金鹰,包括“五个一”的入选作品,我们都从中看到了这些获奖作品所展现的共性,就是主旋律和重大主题的相关创作越来越好看了。现在,主旋律和重大题材影视剧越来越受欢迎,口碑越来越好,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些作品在播出之前,我们的预期是可能会受观众欢迎,但实际播出的正面反馈则远远超出了预期,更打破了人们对于主旋律创作的刻板印象。

过去我们认为主旋律在艺术上的创新性不足,但是随着《觉醒年代》《人世间》等一些作品的涌现,它们恰恰以独到的艺术审美创造,突破了观众对于这一类型题材的固有认知和期待,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个动人的好故事,一个好人物”。《觉醒年代》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是他们在网络端发出了时隔百年的青春对青春的致敬。我认为这完成了主旋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宗旨,就是通过影视作品实现革命先烈与当下年轻人的交流和对话。今年获奖的这些作品无一例外没有迎合观众的喜好,反而是用一种审美的创造调动和激发大家的观剧和观影热情。这样,主旋律作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恰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繁荣局面。

光明网: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大主题影视剧再次迎来创作高峰期。其中,《人世间》《警察荣誉》《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麓山之歌》《底线》《大考》《我们这十年》等电视剧相继热播,形成重大主题电视剧主题与故事交相辉映的艺术新貌。能否请您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2022年主旋律影视剧的变化与发展?

杨乘虎:2022年的电视剧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观众看到了很多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比如《大山的女儿》《底线》《警察荣誉》《大考》,当然包括年度现象作品《人世间》,这些剧作都体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创作观念。重大主题不一定只有英雄才能衬托起,今天我们的创作可能更应当聚焦人民、书写人民、讴歌人民。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将镜头、故事、情节对准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幸福到万家》用法治思维讲述了在城乡中间如何实现幸福到万家的时代命题,剧中穿插了很多依法治国的观念;《底线》讲述了中国法官在法庭内外寻找法理人情的最大平衡点;《警察荣誉》则聚焦社区民警琐碎忙碌的日常,展示出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底层治理水平;《大山的女儿》深情再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回乡扶贫的感人故事,在观众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发现,当电视镜头对准了各行各业的普通从业者、劳动者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职业的信仰,以及为创造美好生活而秉持的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念头是感人的,是不需要用刻板的口号宣扬的。2022年的电视剧不仅展示了我们向往的生活,更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这样的代入感和记忆的唤起,背后是有巨大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为基础的。

互联网思维赋能,影视制作传播诞生新模式

光明网:《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电影开创了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单元模式,采用不同的导演拍摄同一核心主题的不同事件,呈现一种“集锦”式的电影风格。您如何评价这一制作模式?

杨乘虎:电影“我和我的”系列第一部《我和我的祖国》推出时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或许很多电影从业者并没有把这样一部作品理解为一个中国式电影制作模式的开端。按照世界电影的格局来看,好莱坞代表着商业类型电影的标准,欧洲或日本的艺术电影各有特点。中国电影最初在这两个赛道上都有探索。但我认为,如果电影在艺术和商业的道路中间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第三种可能性?我们国家之所以会创作出这样的组团拼盘式的创作就是基于中国国情。

“我和我的”系列电影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一是在主题立意方面符合国人的价值观,突出了家国一体的文化情怀,通过多个导演的共同创作,给一部影片赋予了丰富多样的面貌,这是对电影的叙事语言和审美创造的一种突破与创新。二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观众对于鸿篇巨制已缺少很多耐心,更喜欢观看系列短剧。“我和我的”系列正是基于观众需要之下的产物。无论是祖国、父辈和家乡,“我和我的”系列作品都以创作诚意抵达了观众的内心。对于这样的作品,我期望能形成一种全民式的创作,鼓励更多的年轻电影人共同丰富提升这一全新的模式。

光明网:互联网的普及让流媒体平台与短视频平台与影视剧的传播相互作用。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模式。《觉醒年代》《大山的女儿》等作品通过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在您看来,线上视频平台为新主流影视剧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活力,在传播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杨乘虎:今天的互联网一大特征是广泛视听化,视听化中间非常重要的内容叫作综合视频。相比较30秒到两分钟短视频而言,综合视频中会出现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和网络纪录片。由于互联网为我们观看视频提供了极大便利,极大地拓宽了影视剧到达用户的可能性,更带来了用户选取自己喜爱作品的巨大便利性。在这个便利性中成就了原始IP,即经典作品在互联网中间的广泛传播。今天的网民对于网络上的内容,无论是文字的、图片的还是影像的,都有着强烈的参与心态。Z世代热衷于网络观看模式,同时频繁发表意见进行互动,这是互联网时代网民在使用和观看影视作品时的一种新习惯。今天的网民,我们的网络用户,正在实现一种叫作参与式生产的文化实践,不仅是在作品的播放过程中,通过弹幕跟帖表达观感和评价,同时还要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里面当然也有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比如,二次创作是否构成侵权,需要审慎把握。再创作多少都会改变作品原来的主旨和情节走向,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握“二创”是否对原作品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广泛传播后是否造成了负面评价,甚至是对名誉权、著作权的侵害。此外,我认为平台要引导年轻的观众和网民在“二创”中把握价值方向,引导大家提升版权意识,多多了解著作权法。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持续地关注,最好是举出典型案例,让年轻网民知道什么限度下的改编与二度创作属于网络参与,什么层面上的属于侵权违法行为,应该以案说法。

秉持艺术水准,让高质量作品成为展示中国的一面镜子

光明网:近年来,“红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主流影视剧越发繁荣,但有些作品在戏剧冲突与剧情设置上较为类似。您对于主流影视剧的类型化和同质化会否担心?现阶段主旋律影视剧创作还有什么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杨乘虎:近些年来,革命历史题材诞生了很多精品,又得到了管理部门的赞誉和受众的赞赏,这似乎就变成了性价比最高的创作品类。久而久之,当创作的规模、体量、团队增多后,创造力受限,出现严重同质化现象。创新就是如此,开创者一马当先,紧随其后者深耕细作,但是再一哄而上的往往就带有不可避免的投机心理。艺术表达创新不是无限度的。面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国家需要,面对主旋律创作中的人民需要,这样的题材往往对创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审慎地把握和判断,要有足够的历史积淀、题材准备和专业基础,才有可能驾驭好这样的题材。

要想在主旋律创作领域出精品,需要耐得住性子,走入历史,走入题材本身,真正地发掘和把握历史人物身上的时代气质和历史人格。“纸上得来终觉浅”,敢于创作和挑战这样的重大主题,更要解放思想,立足于当下的现实需要,审视历史,审视题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的历史表达如果不能满足当代人对于历史了解的兴趣,也不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我们评价精品的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依然适用于我们今天讨论的作品。

光明网:近些年国产影视剧中各种题材的作品都在尝试走出国门,它们正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您认为如何才能让国产影视剧,尤其是主流影视剧更好地走向世界?

杨乘虎:讲好中国故事对内来讲,要敢于从身边讲起,从身边真实的人讲起;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要敢于描绘天边的故事,这会让我们的创作更加具有世界眼光。而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借船出海,创建新的平台。我们在全球有众多的华裔华人,他们身在海外,心系中国,因此我们的对外传播不能忽略了他们,要让他们在我们的作品中看到变化的中国,奋进的中国,美丽的中国,进一步发挥世界华人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人际传播的特点。

我们同时也关注到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李子柒能够在全球拥有7000多万的粉丝,就是展现了东方文化下的田园诗歌,展示了中国之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文化传递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知到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可能,充分发挥互联网蕴藏的无限能量。(光明网实习记者陈凡玉采访整理)

编辑:位林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