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履职风采

用行动书写“委员答卷”

——访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吴浩

2023年01月20日 09: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吴浩(1624081)-20230120092933

吴浩: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

“疫情在哪儿出现,我就出现在哪儿。”

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吴浩的900多个日日夜夜,都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带领团队先后直接参加了湖北、河北、云南、广东、新疆、福建、香港、西藏等16个省级行政区的28场重要疫情防控战役,还负责了多场重大活动保障任务。

他的履职作业,都是用行动书写的。

从内科专家到全科专家

1997年,大学毕业的吴浩凭借一股钻研的劲头,很快成长为内科主任。2004年,已是二级医院大科主任的他接受组织派遣,来到了基层社区医院,开启了全科医生的工作道路。

“如果没有社区医院,这些老人如何能得到更好的照料?”身份的转变,让吴浩的心里产生了落差,但他始终铭记着在励志从事医学工作时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为病家谋幸福。虽然很不习惯,但本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吴浩还是决定在社区留下来。

“既然选择了做老百姓身边的医生,就要为了维护民众健康而工作。”是责任也是使命,吴浩立志用心做好老百姓身边的“民”医。

吴浩2(1624086)-20230120092923

2020年11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抗疫一线

这一扎根,就是近20年。

2010年,39岁的吴浩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从事基层诊疗及社区卫生管理工作。他致力于社区慢性病防控研究,也开始积极探索国内家庭医学服务模式改革与创新。在全科医学尚处于冷门的当年,吴浩却看到了这门学科的价值,那就是就近医疗可以为百姓提供便利,医患关系也会因为连续的服务得到改善。

为此,吴浩上任之初便提出口号:把方庄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医教研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也不愿意配合他。但吴浩非常执着,反复做大家的工作,并在实际探索社区医疗教学科研的过程中,让大家逐渐理解他的初衷——未来,全科医学将成为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在2010年,吴浩带领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分级诊疗模式,促使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连续协调、综合性、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一大胆的尝试,让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业务服务量、医务人员服务能力随之快速提升,服务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方庄模式”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好评,也得到了国家认可。2013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原卫生部授予“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誉称号。201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得到原国家卫计委认可并在全国推广。2021年,因在全科医学、初级卫生保健、社区防控等方面的成就,吴浩也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世川卫生奖”。

收获各种关注和表彰的同时,吴浩也深知,荣誉只是对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阶段性肯定,要想继续前行,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也一直在培养人才方面下足了力气。通过积极招聘和培养,吴浩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揽了大批医学人才,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具有硕士学位。

抗疫战场就是履职一线

2020年,对吴浩来说有些特别。

这一年,武汉抗疫的战场成为他履职的第一线。而从参与武汉疫情防控至今,吴浩一直奋战在全国各地疫情处置的一线,被业界专家称为“社区防控探路者”。

“实际上,早在2020年1月中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启动了应对疫情的行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参与方庄地区包片联防联控工作组,下沉到社区,使每位返京人员都被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我们还协助丰台区疾控中心,完成密切接触患者的流调和排查,利用‘智慧医疗’对辖区居民进行居家健康指导,制定生活垃圾消毒和处理流程等细节规范,充分发挥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这些经验,吴浩第一时间都带到了武汉。

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座谈会上,吴浩就提出了“按照危险度分层进行精准防控”策略。这一建议,最终被中央采纳。

现在来看,分层精准防控策略是我国应对疫情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之一。在此基础上,吴浩进一步提出的“社区联防联控”策略,也为控制疫情扩散争取了宝贵时间。

至今,吴浩都清晰地记得2020年2月6日的那个电话。下午1点40分,国家卫健委通知他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专家组组长驰援武汉。

“疫情就是使命,行动就是责任。”顾不上回家,下午3点40分,吴浩就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抵达武汉,已是晚上10点多。

“我们必须要胜利,如果武汉赢不了,咱们谁也别想回去。”晚上11点,吴浩在驻地大厅跟26名组员开动员会,如此向大家强调。

“我发现尽管武汉虽已封城,但对社区的管控还有不足,小区大门‘失守’成普遍状态。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如果不能控制传染源,就算建再多医院,也只是杯水车薪。”2020年2月7日一早,吴浩带领团队成员首先走访了疫情严重的江岸区。第二天,综合调研情况,吴浩向中央指导组汇报并提出建议:要尽快以社区为单位,实现网格式管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发动人民战“疫”,联防联控。

由于无法判断风险人群的位置,社区防控的风险非常高,给社区防控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除了抗疫任务的艰巨,组员的安全问题也给吴浩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身为专家组成员,不能把压力表现出来。此刻,吴浩一心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鼓励团队中的党员带头,做好自身防护,以向死而生的态度投入到战“疫”中去。

在武汉的51天,吴浩和26名队员走遍了13个区、300多个街道、500多个小区、1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梳理了1275条问题和建议,为中央指导组科学研判疫情提供了一手资料并被逐一采纳。至此,在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的指导下,在武汉当地民众和政府的支持下,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吴浩带领团队打出了中国特色的、可以借鉴的“武汉社区防控战役”经验。

只有经历才能懂得,武汉抗疫结束后,吴浩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宣讲团成员再次回到武汉,讲起自己的抗疫故事,他泪洒现场。

这段在武汉的经历,只是吴浩漫长战“疫”中的一场遭遇战。过去3年,他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个一线了,一场场战“疫”的胜利,离不开他近20年的基层经验。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发展,吴浩拟出的疫情防控方案动辄就上万字,不仅能精准抓住社区管控的细节,甚至精细到进行居家隔离指导时的方式、方法和语气。

永不停歇 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我也在不断学习,我认为委员提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给出可执行的建议和方案,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为全科医生,吴浩很重视基础卫生建设情况,保障大众的身体健康、基层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是他的职责。

因为长期在基层从事诊疗和社区卫生管理工作,吴浩深知社区是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密切的地方,是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关键所在。同时他也强调,在公共卫生重大应急事件响应上,不是只有预防医学就能解决公共卫生的事,也不是只有临床医生就能解决公共卫生的事,一定要融合。公共卫生绝不是卫健系统这一个部门的事,要社会参与协同,要注重政府社会多部门多系统多层次协同作战,尤其是要发动基层力量。

“比如全科医生‘人熟地熟门熟’的特长,就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疫情防控也让我们看到,仅靠医疗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成抗疫的伟大胜利。”多年基层卫生工作的经历,让吴浩深有感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其实是最好的医防融合的交叉点。他说,社区护士和社区全科医生是医防融合实施的主要载体,他们本身的工作既在防病也在治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意味着这些人要加强公卫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还要加强社会人文的学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区卫生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百姓对社区医务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吴浩4(1624084)-20230120092928

2022年4月在香港抗疫一线

“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社会治理优势。让医防融合真正地从医疗走向社会,这个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对于如何共同推进健康社区的建设,吴浩以北京的“双报到机制”为例——在北京乡镇层面成立了一个健康委员会,由社区的中心主任担任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主任助理。此外,在每个居委会和村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由家庭医生或社区医务工作人员进驻担任居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将来会有专业的技术部门人员参与到社区卫生的工作,真正把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建好,起到1+1>2的效果。

投身全科医学事业 练就医疗“多面手”

根据组织安排,2021年,吴浩拥有了新的身份——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我们总是强调要医防融合,而医防融合的点位就是全科医学,医防融合的机构就在基层。”由于长期工作在社区医院,吴浩对于基层医疗工作面临的困难非常了解,就是全科医生的缺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想发展,全科人才是关键,社会需要全科医学。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全科医学领域,让全科医学发展壮大,提升全科医学的社会地位迫在眉睫。”这些年,吴浩在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方面一直用心良苦,并积极发挥委员作用,在全国两会期间带来《关于新增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提案》和《关于新增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提案》。

提案背后,凝结的是吴浩对全科医学发展的殷切期盼。他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卫健委评选出部分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教育部可以遴选一些高校,尽快新增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从国家层面对全科医学科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医院、学校对全科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在吴浩看来,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促进和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提出,要新增设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样不仅能够推动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也能促进高水平全科医学研究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以治病为中心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观的转变及落实。

“目前在我国,全科医学还是一个冷门、新兴交叉学科,无论是在研究经费、科研能力还是研究深度、学科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吴浩坦陈,从高校的角度看,虽然《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本科课程,但课时少、精品课程更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丰富的研究内涵及发展前景模糊,在选择未来专业方向时不会考虑全科,这样间接导致了全科医生后继人才缺乏的局面;从基层医疗机构来看,工作忙碌、琐碎、枯燥,基层医生甚至还会被人看不起。

以社区医院为例。吴浩介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核酸检测、送医就诊、疫情哨点检测,以及慢病处置、日常诊疗等,都是社区医务人员在做,但是能够为社区医院“代言”的人却很少。

吴浩认为,全科医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照护,更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是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将预防、康复、人文及临床医学等学科整合为一体,覆盖范围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康复等。因此,全科医学科研需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与以基层为重点的综合卫生与健康服务工作相契合。

“将全科医学纳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可以提升高等院校对于全科医学的重视程度。”吴浩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在医学教育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全科医学课程纳入院校教育,提升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对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整合。其次,在医学科研方面,可以通过专项经费建立全科学术研究基金,加大对全科医学领域研究投入。第三,在学科建设方面,制定和规范配套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全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向国际先进领域发展,力争把全科医学专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世界一流专业,培养大批服务于国家健康战略的临床医学人才。

除了要新增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外,吴浩还建议对评选出的优势重点全科医学学科给予倾斜支持建设,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及政策支持,以便开展高水平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及全科医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

政协委员不仅是崇高的荣誉 更是责任

“作为党员,要不负人民、组织的希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不仅是崇高的荣誉,更是责任。每年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实地走访调研、精心准备提案,因为政协委员就应该在人民身边。”无论是疫情一线、社区卫生服务一线,还是教学一线,20多年来,吴浩一直努力担当,尽心尽力地履职在各个一线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国门诊医保报销额度小且范围过于狭窄,导致部分慢性病患者为报销而住院,‘小病不治拖成大病,并发生了慢病并发症住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慢性病越来越多。”至今,吴浩对自己在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件关于“完善居民医保报销政策、降低不必要住院率、促进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的两会提案仍记忆犹新。这件提案,及时获得了有关部门回应、认可和采纳。

“患者住院后一系列检查费用等带来不必要的医保开支,而患者承担的自费部分、家属陪护费用、交通费等开支,有时甚至高于自费门诊治疗费用。‘门诊看病难’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患者满意度、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吴浩坦言。他为此建议,将新增的医保额度优先用于居民门诊支付,扩大不同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引导居民到社区医疗机构首诊,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引导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挂钩,利用医保资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基金应该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签约居民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的报销;降低门诊报销起付线,提高慢病管理依从性,减少因慢病没有在门诊及时得到治疗而导致住院的情况。

回顾5年来的履职历程,吴浩坦陈从未懈怠。他坚持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履职时有质量、有温度——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五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吴浩分别就全科医生培养、疫情防控工作等接受媒体集体采访;2020年,参加“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议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作用;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卫界、教育界委员的联组会上,作为医卫界委员代表第一个发言,提出构建将爱国卫生运动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有效治理体系、打造防治融合的基层服务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2022年,出色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共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疫情防控保障任务,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任务、赴西藏中央指导组任务和北京市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特别是在雪域高原连续作战的50个日夜里,吴浩发扬老西藏精神,以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忘我的工作态度同疫情反复较量,加强对当地社区“医防融合”精准指导,以实际行动把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带到藏区基层,赢得藏族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和信任,大家称赞他是“来自北京的好‘曼巴’(藏语:医生)!”此外,他还参加了“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助力川藏铁路建设”“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等专题调研并积极建言。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这是政协委员的基本职责。我来自基层,本就应该为基层代言,不让老百姓动辄就往大医院跑,把基层医疗建设好,是我一直关注的。幸福始于健康,能为老百姓的幸福做点事,对我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从全科医生到大学教授,从抗疫一线到两会现场,无论吴浩走到哪里,维护老百姓健康始终是他最朴素的想法。(本报记者 陈晶)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