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履职风采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访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奖者陈萌山

2023年01月20日 10:2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陈萌山(1629157)-20230120094722

陈萌山: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

“采访啊,但我现在在地方调研,不在北京。”接到记者的采访邀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为难中带着一丝歉意。

其实,“不在北京”四个字早在记者的意料之中。这个跟“三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业工作者”,青年时代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一头扎进“农”口就再也没有离开。离开农村来到北京,但又似乎从未离开过。几十年的“三农”生涯,在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几乎是陈萌山工作的常态。作为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他更是无法停下履职尽责的脚步,用陈萌山的话说,我的每一个意见建议,都是用脚、用心在基层“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是我的情感之基、思想之源、发声之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年9月,吉林秋粮丰收在即。

一天傍晚,一行人赶在夜色降临前,匆匆来到前郭县绿和源米业,这是陈萌山带领调研团队走访完农户后当天的最后一个调研点。

“在与工厂负责人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该厂西南地区的一个客户月需求量从两三年前的300吨增加到现在600吨,全年供应量达到7000-8000吨。”陈萌山回忆,这个数字立即引起了团队的注意。

第二天,调研组又找到当地另一家巨大米业,发现他们近两年也在西南片区不断与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发货量年均增长50%。再加上调研组同时了解到的另一个信息:七家子村华信合作社60%的优质大米销往云贵川地区,销售绝对量一直在增加,当年更是供不应求,元旦前就全部销完。调研组得出初步结论:云贵川是我国传统的产销平衡区,外调粮食量激增意味着产销平衡已被打破。

结论是否成立,还需要继续验证。

次年,陈萌山带着团队又赶赴云贵。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海拔3000米的盐井山上,一位正在猕猴桃园打工的农民告诉他们,“我家五亩粮田被流转种果树了,现在米箩镇不产米,一日三餐口粮靠集市购买。”“集市上的大米都来自3000公里以外的黑龙江,从家里到集市翻山越岭要走3个小时。”

前后两年的调研,呈现了农民千里运粮、百里卖粮的画面。“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其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气候、突发灾害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手中的饭碗不知将面临多大的风险。”陈萌山解释说。

心中一惊的调研组返程后,当即写就《粮食“不愁吃”的保障机制存在明显短板》送相关部门,指出产销平衡区正不可逆转滑向销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亟待强化。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其中提出的具体建议也得到了采纳,有力促进了粮食安全区域保障能力的提升。

这个片段,是多年来陈萌山调研建言过程中的一个普通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反复的、长期的、持续的调查研究在“三农”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谈及对调查研究的初印象,陈萌山提到的是“三农”研究的前辈杜润生。杜老是推动农村改革开放的灵魂人物,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系列文件研究起草的主要组织者,备受全国称道的五个“一号文件”就是在他领导下,经过扎实的基层调研形成的。

令陈萌山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杜老为了起草这五个“一号文件”,去了全国25个省、240个县调研,并明确指出“不做农村实地调查研究的课题,就不要委托”。

“回到当下的时代背景,从事‘三农’研究,我们面对的是2.3亿农户,9亿农民,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69万多个乡村,面广量大,错综复杂,从哪儿入手,如何深入?”陈萌山自问自答,必须从点上突破,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个“点”的选定和解剖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我国幅员辽阔,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5个温度带,各地农业生产特点鲜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呈现也不同。在陈萌山看来,开展“三农”研究,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宗旨,才能使我们的研究能准确地反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不了解“三农”也就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三农”情况,就难以开展“三农”工作。这是陈萌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在深厚的工作积淀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也会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原来工作的时候,只要有年轻人下乡蹲点,我都会先跟他谈谈心。”至于都说点什么,陈萌山告诉记者,主要还是让他们要把自己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投身到农村工作的全过程,潜心观测感受“两个循环”。

何为“两个循环”?陈萌山娓娓道来,耐心地给记者“上了一课”。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农业在二十四节气里是怎样运行的?每一个节气有什么样的农事?是农业的什么机遇?“春耕”意味着什么?“双抢”是什么?“秋收”从什么时候开始?“春雨贵如油”怎么理解?陈萌山用一连串的问题串起了一个个农业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他看来,农时节气的故事把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讲得十分透彻,这第一个需要去感受的循环,就是农业生产季节的循环。

再一个就是农村工作的循环。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从中央到省、到县、到乡村是怎样传达的,这些文件怎么运行的,涉及哪些部门、哪些环节,如何推进落地实施,又如何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也就是要了解农村工作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的运行规则。“比如,春耕的时候,有什么政策要实施,夏汛到来,政府和农民要提前做什么,什么对秋收影响最大,基层党组织换届,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等等。这些循环会让你建立起‘三农’的天地人和基本概念,当你回到书桌前、发言席上,才能胸怀天下、心领神会、受益终身。”陈萌山时而反问、时而回答的叙述中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力量,因为他就是这样在栉风沐雨的乡村一路走来的。

陈萌山在基层调研现场(1629116)-20230120094733

陈萌山在基层调研现场

在广袤的乡村,亿万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常常在不经意间感动和启迪着陈萌山,因为中国的农民始终是走在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乃至社会发展前面的一个群体,而我们就是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农民中间,去调查、去研究,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做法,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上升到国家政策,再用于指导实践。

深入乡土中国,了解乡土中国,守护乡土中国,无论是农业工作者,还是全国政协委员,陈萌山都是这样的践行者。

事非经过不知难 成如容易却艰辛

2018年3月,陈萌山多了一重身份,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不在北京”的时候更多了。

“从2018年起,我每年都会带领研究团队到县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中的一个调研重点就是粮食问题。”据陈萌山介绍,在这五年间,研究团队前往黑吉辽鲁冀豫皖赣等主产区、云贵陕甘等平衡区和闽粤苏等主销区,累计调研10余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研究中国粮食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粮食发展典型案例、基础材料和研究报告。

为什么把粮食问题当作调研的“牛鼻子”?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粮食问题,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党中央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为端稳中国饭碗制定更为明确的目标。同时,进一步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在新粮食安全观指导下,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新发展阶段下坚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部署。紧紧抓住“国之大者”尽职尽责是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因此,为了深入全面科学地分析研判中国的粮食问题,陈萌山在这五年里就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一次长时间、全景式的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于是调研组不同于以往研究大多侧重对单一区域调研,对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实行“三区”同期调研,增强对粮食问题的统筹考虑、联动把握。

除了地域上的把握,还有时令上的考虑。调研组每年以粮食播收季为参照节点,开展春耕、夏粮、秋收三次应时应季的专题调研——春耕调研聚焦粮食面积、农资等要素投入价格;夏粮调研聚焦小麦收获和市场运行;秋粮调研聚焦全年粮食收获和玉米稻谷市场运行。

“下乡调研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脑力活。一方面要勤于跑路,不停地问,不停地看,要把想了解的问题问明白,坚持多走一步,看问题就会更丰富、更深入。”这些都是陈萌山“走”出来的切身体会,另一方面要勤于动笔,勤于动脑,一边提问,一边做笔记,晚上再把当天的访谈整理出来,把相应的思考心得记录下来,因为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农户反映可能不一样。随着调查深入推进,还要反复思考最初的想法、前面的想法是否可行?有没有新的办法?能不能进一步调整完善?陈萌山在调研中反复不断地“逼”自己。

就这样,调研组采取不听汇报、不要求领导陪同、不提供汇报材料的“三不”调研法,坚持白天调查“问听看”,晚上例会“思悟论”,行车途中“整梳纳”,充分消化吸收来自基层和实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进一步询问沟通形成一个个完整鲜活的典型案例。

回顾这五年,仅就粮食问题,陈萌山带领的调研组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访谈座谈,与600多位来自一线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12个省的90多个村,每年调查1000多种粮农户的生产微观数据,一点一点建立起涉粮主体和种粮农户数据库,与统计资料中的数据互为补充。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连续多年深入粮食大县调研的基础上,每年陈萌山都从调研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问题出发,通过提案、发言、社情民意、专题报告、座谈交流等渠道,提出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意见建议。

有一次,陈萌山走访调研发现,很多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他们普遍希望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将企业用电由“工业用电计价”调整为“农业用电计价”。一旦调整,每斤粮食加工成本可降低1分钱。

别小看这“1分钱”,陈萌山估算,这一调整可以帮助企业增加10%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用电政策引导,可有效推动粮食内循环,提高产业收益,繁荣产地经济。

于是,陈萌山根据调研情况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提交了一件《关于将产地粮食加工企业用电调整为农用电计价的提案》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样也是在这次两会上,陈萌山还代表农业界别做大会口头发言,从一个小切口,即“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提出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引发共鸣、激发认同、促进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三农”研究的任何成果,都需要通过基层的验证,听取农民群众的反映,了解农民群众感受,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完善。

可以说,通过与农民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陈萌山对“三农”工作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深厚,体会也更加深刻。“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体会真实的感受,感悟实践的真谛,才能讲出老百姓的心声,反映基层的期盼,呈现社会的热点。”这些用脚、用心在农村基层走出来的报告,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重视和肯定,也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粮食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踏遍青山人未老

陈萌山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若干年下来,这些堆成小山一样的日记里,有庄严肃穆的庙堂,有生机勃勃的乡村,俨然一幅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在履职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这5年来,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共识更加统一,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更加有利。”作为一个对“三农”工作长期的参与者、实践者、观测思考者,陈萌山应该有发言权。

近5年,我国粮食产量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对全球粮食总产量年增加的贡献超过20%。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超过9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可以讲,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好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世界上饥饿还在加剧,而中国的饭碗越端越牢,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交出了一份令国人自豪、世界瞩目的答卷,创造了中国奇迹。

尽管如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已然成为中国发展行稳致远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如果说调查研究是掌握情况、摸清农情,那么积极发声则是在更大范围内传递讯息、凝聚共识。作为农业界全国政协委员,陈萌山时刻准备着。

——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和粮食安全等问题,陈萌山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刊发多篇文章,解读“三农”政策,宣传“三农”成就,回应社会关切。

——作为“乡村振兴”读书群第九期群主,为了对《中国共产党农史纲要》进行导读,陈萌山提前研读、撰写笔记、增加知识储备,在导读中引导讨论,回答关切,形成了委员读书讨论的“小高潮”。

——以《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题,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讲课视频的全国播放量超百万。

——针对社会热点,积极撰写了《俄乌冲突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坚决严控化学合成甜味剂添加和消费》《关于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报告均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迈上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如何开局意义重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践行大国“粮”策,陈萌山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洞见的背后闪耀的是智慧和汗水的光芒。

“今年的‘三农’工作,重点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陈萌山看来,粮食安全须臾不能放松,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部署,采取多重举措全力抓好“头等大事”,把饭碗端得更牢。

在多年的“行走”中,陈萌山深知,耕地和种子是“两个要害”。抓耕地,就是要落实“藏粮于地”,不仅要保数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保质量,逐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提高建设标准,下大力气治理面源污染。抓种子,就是要落实“藏粮于技”。推动种业科技发展,突破前沿核心技术,紧盯大宗品种、关键品种,解决“卡脖子”问题。

“要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陈萌山进一步展开道,调动政府抓粮积极性,就是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进一步加大中央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建立主销区向主产区财政转移的发展性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是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要在继续坚持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确保种粮有收益、不吃亏基础上,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紧密衔接,推动种粮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此外,粮食安全还要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两链”能力建设,要从开源和节流“两端发力”。“强化产业链,就是要大力支持粮食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增强种粮农民综合收益能力。强化供应链,就是要大力支持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同时,促进国内粮食购储加销协同高效、融合发展,提升粮食安全综合保障水平。”陈萌山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调研中访谈了那么多的农民,陈萌山内心清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乡村有产业,农民有收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下乡,为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才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力军。

提到“三农”工作,谈到委员履职,陈萌山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走着走着,说着说着,一年又到了尾声。

临近新春,从城市到乡村,中国广袤的土地一团和气。陈萌山整理翻看自己的日记时,不经意间看到2012年的年终总结,那上面写道:“我要像一位战场上的战士,最自豪、最本能的就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计名利报酬,努力当好角色,永不懈怠。”

陈萌山把这种人生态度带到“三农”工作之中,带到履职实践之中,并收获了成就与喜悦。(本报记者 包松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20日   第 08 版)

编辑:王亦凡